看到“本能”,不知道你想到的是什么呢?
我想到的是,我的拖延症可能有救了。
本书作者卫蓝是知乎上的心理学大V,他在大学期间阅读超过300本以上的心理学和自我管理类书籍,同时查阅大量文献,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人体生理以及生物进化的角度,为现在流行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
或许你会发现书中提到的关于习惯和制订计划的理论你已经知晓,但听了作者的解释后你肯定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就是,不仅让你“知其然”,还让你“知其所以然”吧。
这篇文章主要总结了书中的第一部分关于个人成长的一些观点,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拖延不是病,是人类进化的本能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类负责感性的大脑区域——边缘区域的出现,要远早于负责理性的区域——前脑。这为人类在远古时代生存下去奠定了基础。
负责感性的大脑区域让人类养成了“趋利避害”的习性,身体积蓄的能量主要用来觅食和交配,使得种群能够填饱肚子和繁衍后代。
(一)虚假疲劳感
正是因为这种“趋利避害”的习惯,大脑在面对身体出现不适的情况时,就会倾向于发出信号让身体休息,以减轻能耗,这就是“虚假疲劳感”。这也解释了“三分钟热度”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二)及时享乐
古时候的人们寿命不长,面对大自然的力量几乎束手无策。于是身体也随之养成了“及时行乐”的习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而不会考虑更长远的将来。
人类进化至今依然保留着感性与理性的大脑结构,并且感性的反应要快于理性的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减肥计划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因为美食的诱惑永远比减肥的理性先行一步。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毕竟要留时间等等理性的大脑。
(三)目标清晰简单
为了节省时间和能量,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会直接选择那个更加不费力的决定。
在简单的选择和复杂的选择之间,人们会选简单的;在理性考虑之前,人们会遵循自己的直觉。在这样一种趋势下,面对各大电商的“促销”小花样,人们就更难抑制住自己剁手的冲动了。
对拖延对症下药
作者一共给出了九种“治疗拖延症的处方”:
(一)从简单开始,一步步离开舒适区
由于大脑喜欢简单的决定,所以当你决定做出改变时,千万别一下子就立下“先赚他一个亿”的目标,如果你是投资大牛就当我没说。
当你完成了自己设置的简单目标时,你就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成就感,从而有动力坚持下去。
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们一旦离开舒适区就会感到不舒服,身体就会发出“虚假疲劳感”。所以刚开始不应该离得太远,否则身体受不了自然就被“打回原形”了。
(二)设置看得见的进度条,尽可能避免不确定性
人讨厌不确定性,不管是对事物,还是对未来。我们的祖先必须保证手中有充足的食物,身处安全的环境,才能安心。所以有进度条的目标,就比“无休止”的目标要让人更充实。
(三)具体的计划细节会让决定变得更清晰简单
我们也许都听过制订计划的“SMART”法则,也就是Specific明确的,Measurable可量化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asonable合理的,Time-based有截止日期的。
一个具体的计划可以让决定做起来更加省力,可是如果你每次要行动前都在想“什么是S?什么是M?”那你已经掉进了陷阱。
第一个原则就是简单化,所有这些让计划更加具体的措施,你都要清楚地写下来,放到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这样才能让你行动起来足够简单易行。
(四)打造适合的环境
运动去健身房,学习去图书馆,都是在改变环境。
(五)新习惯替代旧习惯,减少脑神经所需的重新联结
一个习惯的建立是需要在许多神经节之间建立联结的,所以才有会“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说法,21天这个具体数字自然只是为了消除人们的不确定性而提出的,但一个新习惯的建立确实需要较长的时间。
然而,根据《习惯的力量》一书提到,习惯由触机、惯常行为、奖励组成,用新习惯替代旧习惯,只需要替换惯常行为,而保留触机和奖励,通过这种方法也许会更快地建立起一个神经网。
(六)社会助长作用:竞争者的存在会形成自我监督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当人意识到周围竞争者的存在时,就会激发自己的自我监督机制,从而让偷懒变得不那么容易。
(七)心理奖惩,顺应趋利避害的天性
给自己设置奖励和惩罚,让身体顺其自然。
(八)主动休息
根据作者提出的理论,主动休息时大脑分泌的催产素和血清素,会有更长的半衰期以维持“奖励”的状态;相反,如果是累了刷刷手机——被动休息的话,大脑分泌的就是多巴胺了,而多巴胺一旦在休息结束时也会很快失去作用。
最典型的主动休息的方法,就是“番茄工作法”了。
(九)左右脑轮换工作
像许多学者提出的那样,作者也主张“左脑主逻辑思维,右脑主抽象思维”。但这种观点早就被脑神经学家证实是错误的了。
之所以会有左右脑分工的理论诞生,是因为有些病人因为疾病而失去了一半大脑的功能,从而呈现出只剩下“左脑思维”或“右脑思维”的现象。在实验中,科学家将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切断,重现了这一现象。
但如果是正常人呢?在技术更加先进的实验中,科学家通过观察“人在进行不同类型的思维工作时大脑活跃的区域”后发现,正常人虽然左右脑在完成不同工作时有所分工侧重,但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左右脑同时完成的。所以我并不赞成“文理科思维切换”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