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5700字
相信读完有收获
你是不是一拿起书就犯困?想读书,但是没时间?说起读书就头疼?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读书的事。
先看看两组数据:
1、根据中国出版社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中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为4.5本,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摘自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2、京东与艾瑞联合发布了一份中国图书市场报告,数据显示,每年购入图书在8本以上的用户比例超过了55%,其中购买20本以上的用户比例为8%左右。
这两组数据如果单独分开来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放在一起,就发现了些有意思的地方。按照上面的数据,大约一半的用户人均买书的数量在8本以上,而中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为4.5本,多出来的书都去哪里了呢?看看自己家里的书架上有多少本还没开封的书,大概就知道答案了。很多书买回来以后就直接被整整齐齐地码在了书架上,成了家里「最具格调」的装饰。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想必是大多数人的切身体验。为什么这样呢,既然买的是自己喜欢的书,为何买回来后就「吃灰」了呢?也许和我们对待读书这件事的态度有关。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读书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且还是身份的象征以及打破阶级固化的敲门砖,所以读书成了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我们看看古代的几个例子就明白了:「铁锥刺股」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结发悬梁」的孙敬、「囊萤夜读」的车胤等等。
换句话说,抱着「出人头地」的动机读书,必然不能像「五柳先生」陶渊明那样「不求甚解」。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读书要认真,语文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分析文章,准确无误地总结中心思想,并能够选出准确表达主人公心情的选项。就这样,无形中,我们被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读书,就是要一字一句、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记在脑子里」。
这种读书方式的本质是「存储」,将大脑当成了仓库,不停地往里堆放知识,导致大脑不堪重负。
多年以来,我们总是企图通过仔细阅读,帮助自己记住更多书中的内容。遗憾的是,无论多么仔细研读,还是会忘掉大部分的内容。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不擅长记忆。
回想一下,一天结束以后,你能记得起来的事情有多少呢?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今天发生的事,大部分都不记得了,除了能让我们开心的、伤心的、气愤的、害怕的、焦虑的事,大脑只记住了那些强刺激的部分。
读书也一样,一本书中,大部分内容只会从你眼前飘过,能记住的只是打动你的那一小部分。
所以,我希望你从今天开始,放弃把整本书复制到自己头脑的想法,我们的头脑不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读书,不是为了100%复制作者的思想,而是邂逅那1%的收获。
01
—
想读书,但是没时间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上班996,下班回家已经累成哈士奇。想读书,发现没时间。
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跑步、健身、画画等兴趣纳入生活习惯,唯独把读书当成一项特别的活动呢?我们不会说没有时间吃饭、喝水、睡觉,因为我们总会找到时间的,哪怕是晚点。所以如果把读书当成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就不会觉得没有时间读书了。
那应该如何把读书变成一种习惯呢?《快速阅读术》的作者印南敦史先生提出了三点建议:
1. 在每天同一时间、同一个地方读书
可能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强调同一时间呢?我们都知道,身体想健康,吃饭要定时,不会在早上吃晚饭,也不会在晚上吃早饭,更不会吃几天、不吃几天。
培养读书习惯也一样,在每天同一时间读书,久了以后,形成条件反射,不再需要克服惰性等障碍,到了时间就可以自然地拿起书来读。其实,不光是读书,几乎所有习惯的养成都可以遵循这个原则。
这个时间可以是你生活、工作中的任意时刻,比如午饭后、晚睡前、工作前。培养读书习惯的时候不要求每次都读很久,可以从每次只读10分钟开始。我会选择把读书的事放在早上,因为在这个时间头脑经过一晚的休息,会比较清醒,对阅读的内容也容易吸收。
另外,最好是能固定一个地方读书,无论是在书房、床上、沙发、咖啡馆,还是办公桌前,因为特定的场景可以帮助我们容易进入状态。什么意思呢,我们会在图书馆读书,在KTV唱歌,但不会反过来。同样,在同一时间,同一张沙发上读书,有利于习惯养成。
总之,从今天开始,找一个不容易被打扰的时间和地方,开始读吧。
2. 选择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什么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呢?除了故事性较强、逻辑结构缜密而无法跳读,以及自己想要慢读的书以外,大概有90%的书都是可以快速阅读的。通常这样的书没有特别多贯穿全书的线索,章节相对独立,无论从哪里开始阅读都可以有收获。
在你的待读书单上,最好也遵循9:1的原则,即需要慢慢细品的书不要超过10%。随着你的已读书目不断增加,你的成就感和信心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对于养成读书习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慢慢你也会喜欢上读书的感觉。
3. 一天读完一本书
多年前,抱着“不要浪费通勤时间,有时间就看看”的想法,我的背包里会放一本书。但实际上,每次一上车就不由自主地刷手机,书放在包里一个月了都还没拆封。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看了,没翻几页就进入梦乡了。久而久之,心生厌倦,「什么时候都能读的书」,就变成了「永远不会读的书」。
这对习惯养成非常不利,与其拖拖拉拉地读10天(大概率会放弃),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还不如在一天内全神贯注地用60分钟读完。
也许你会觉得专注60分钟不容易。
当固定时间阅读习惯建立了,就训练自己随时随地进入阅读状态,哪怕你不能拨出整块的60分钟,你也可以见缝插针地在一天内拨出6个10分钟,这样专注的难度自然就降低了。
每个人的情况不太一样,你也可以灵活调整。总之,建议一天内快速读完一本书。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这比以前用几天来读的收获更多。而且,当你熟练掌握这三点建议了,就不会觉得没时间看书了。
02
—
想不忘记,就别记住它
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读的过程会很爽,甚至可以触发一个又一个的脑高潮,觉得收获不少。可是,如果合上书,让我们说说这本书都讲了啥,哪里最打动自己,除了说「这是一本好书」以外,好像又什么都想不起来。
要搞清楚这一点,先要明白什么是「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短期记忆:一种让头脑中让少量信息保持激活状态的记忆形态,如果把大脑比做电脑主机的话,短期记忆就相当于内存,传统观点认为其存储容量为7±2个单位,最新的观点认为是4个单位。它的工作原理也与内存类似,短期记忆里的信息可以直接使用,但用完即弃,比如你快速记住一个电话号码,拨出去后就忘掉了。
长期记忆:一般指能够保持几天到几年的记忆。为了方便理解,还是把大脑比做主机,长期记忆就相当于硬盘(如有更严谨的解释,欢迎大家在留言区更正)。
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关系:短期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容量有限,这时如果插入新的识记活动,信息超出容量,或者未加复述,信息都会很快衰退被遗忘,而且无法恢复。但是如果加以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期记忆中加以保持。
现在我们明白了,复述是使短期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期记忆的关键。那么,到底具体该怎么做呢?
还是老生常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好的记忆,就是写下来。
那些我们想记住的内容,必定是给了我们启发或者打动内心的地方,如果指望读过一次就都记下来,是不太现实的(记忆奇才除外),原因刚才咱们已经说过了。
其实,把有价值的内容写下来或者说摘录有两个好处:
不用担心看过一遍之后什么也记不起来,减少内心焦虑,提升了获得感,就算忘了,在笔记中也能很快搜索出来。
有了这些摘录,你可以随时细细品味,经过思考得到更进一步的收获,形成知识结晶,积少成多,这些结晶彼此会逐步发生联系,形成你自己的知识体系,固化在你的大脑中,就不再容易遗忘了。
但是,即使是摘录,也不能一字不漏地照搬,而是只要最精华的部分,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步骤:
一行采集:阅读的同时准备一张A4纸或者一个笔记软件,记录下阅读日期、书名、作者,读到想记住的内容,就摘抄下来,开头标明页码,之后是文章内容。摘录的内容要短小精悍,控制在三行以内。读完整本书以后,一定要再次认真翻阅回顾摘录的部分。
举个例子:书名《快速阅读术》;作者 印南敦史;P.26 读书的意义,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一行精华: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摘录,当合上书本,再次把「一行采集」的摘录集浏览一遍,找到最喜欢的一行,这就是「一行精华」。以往,我们把读书当成了任务,以一字不落地读完整本书为目标,还要记住,当然会痛苦。如果把读书像寻宝一样,是为了找到最打动我们的这「一行精华」,会不会就变得有趣多了?
一行评论:读完一本书,我们可能几天内都在回味那“一行精华”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感,但时间一长,我们自己也忘了当时为什么被打动,这就很可惜了。但,如果及时用一句话记下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原因,在将来,这句话就能帮我们唤醒对整本书的记忆。这句话就是所谓的「一行评论」。
每读完12本书,就定期回顾自己的摘录和感想,看看自己喜欢阅读哪类书,从中有哪些收获,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本,列入「年度最佳」候选书单,然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到了年终,再从候选书单中选出「年度最佳」,然后满足自己的一个大愿望。有了这些正向反馈,我们在回顾过去的阅读经历,无疑是一份珍贵的体验。
03
—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本书得以出版,自然是有它的价值(自费的待商榷),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大可不必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详细阅读(哪怕是分析阅读)。
在前面我们也说过了,读书不是为了百分之百复制原文。作为读者,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我们没用的内容,都是冗余的信息。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就用「跳读」的方式阅读了。
1. 鉴定跳读内容的三个标志
那么可以跳读的部分是那些章节、段落呢?可以参考下面的三个标志:
标志一:区别于同类书籍的作者自述(这里指的不是序)。这部分内容多半是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书与别人不同,吸引读者购买。或许有价值,但对于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全书框架的我们来说,鲜有裨益。况且,有些纯粹是为了满足作者的个人表现欲。
标志二:为了论证观点的事例和经历。除了小说、艺术等非论述性作品,几乎所有的书籍和文章都是基于这样的论证顺序展开的:理论—事例—理论(总结)。有时间阅读中间的论据固然好,但即使跳过不读,也不会影响我们对书的整体理解。这部分也是可以跳读的。
标志三:渲染期待和危机情绪的夸张表达。有些书为了迎合现代人对物质的追求,会夸大文章或书籍的价值,导致读者产生如果错过这些内容,就会错过快速致富的机会的错觉。比如这样的标题「从年薪10万到年薪100万,我只用了三个月」。还有些是为了贩卖焦虑,以恐吓读者的方式提高阅读量和流量转化率。比如这样的标题「小心!当你的心脏出现这三个症状。。。。」,还有「醇熟社区学期房末班车,再不上车就来不及了!」,遇到类似这样的都可以通通跳过。
这只是部分可以明显跳读的标志,大家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摸索。
2. 提高阅读速度的四个步骤
终于到了「干货」环节了,前面说了这么多,如果没有可以落地操作的步骤,那就太不负责任了。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四个可以提升阅读速度的步骤:
步骤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一本书的序言和目录往往是我们平时阅读的时候不太重视的部分,但合理利用序言和目录,是确保高效轻松阅读体验的重要法则。序言一般是作者表达写作意图、全书概要的导入部分,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全貌的重要环节。当然,有时候光看序言难以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读,就需要再看看目录了。目录就像一本书的地图,有了这份地图,我们就能更加清晰地把握整本书的框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方便之后品味,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淘汰一些「劣书」,是性价比最高的阅读环节。
步骤二:只读每个小标题最初5行和最后5行。
通过阅读序言和目录,大致了解了哪些内容是我们想读的。通常,正文的结构会以章—节—段的形式排版,还有些会在节后面添加小标题,为了避免漏掉关键信息,我会建议以小标题为单位开始阅读,但只读最初5行和最后5行。为什么呢?虽然不同的书会有些许差异,但大部分的都遵循理论—事例—理论(总结)的行文方式。读完这开头、结尾5行基本能理解作者的主张,如果发现部分内容很重要,不想跳过,那返回小节开头认真阅读即可。
步骤三:带着问题阅读,找到你想要的关键词。
面对一本两三百页的书,令我们头疼,主要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读。开始阅读之前,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通过这本书,我希望得到什么收获?」。带着这个问题,在阅读的时候去着重找到与之相关的关键词,并认真阅读包含关键词的段落。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按照「一行采集」的方法摘录自己需要的信息。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就不会像沙漠中没有方向的茫然路人,途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会调整路线继续前行。
步骤四:找到自己的阅读节奏
一首曲子,无论是快进播放,还是慢速播放,都会很难听,只有按照作曲家既定的节奏播放,才会令人愉悦。读书也是有节奏的,有的人读书很快,一个月能读完10本;有的人读得很快,10个月也未必能读完一本,但这并不代表孰优孰劣。其实,读书和开车有些类似:
1)目标明确:开车起步之前就知道要去哪里,读书之前就知道阅读的目的。
2)缓急有度:遇到坦途,车子可以开到时速100公里,遇到坑洼狭窄的地方,只能时速20公里穿过;读书过程中遇到容易理解的地方,快速浏览即可,遇到难读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就要慢下来认真阅读。
举这个例子是想帮助大家明白,读书也应该有不同的节奏,但要遵循一个原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这个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大量阅读之后,相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最舒服的阅读节奏。
04
—
写在最后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鼓励大家晒「我今年读了xx本书」的朋友圈而写的,而是通过介绍一种能够鸟瞰全书的方式,找到有价值的内容,同时提高阅读速度。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阅读的乐趣。
— 茶歇时刻 —
本文介绍的阅读方法来自《快速阅读术》的「流水式读书法」,感谢印南敦史先生分享的研究成果。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每一个关注,每一次留言、点赞、收藏和分享,都是给我最好的反馈和鼓励!
林叔驿站
向内探求,更加深入认识自己,在困顿的生活中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