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无望的生活、亮色、压抑、
生活的意义、惺惺相惜、人性
——前言
东野圭吾的成名作,苏有朋的执导,林心如、张鲁一,王凯的主演,从剧本到导演到演员,嫌疑人X的献身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目光。
和一般的悬疑剧让我们猜测凶手身份的套路不同,故事一开始即把凶杀案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深夜,一对母女在争执中杀害了母亲(陈婧)的前夫(付坚)。邻居数学老师(石泓)出于未知的原因,主动帮助母女隐瞒杀人事实。
按下门铃,命运再不可逆转
清晨,一具裸体无名男尸在江边被发现,死者身份很快被确认是付坚。警察盘问母女,她们拿出了似是而非的不在场证明,侦察工作陷入僵局。
故事突然转至另一条线,物理学教授唐川和数学老师石泓在毕业多年后重遇。两人在大学期间是好友,十几年后,曾经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已不再,两人都有些感慨。
唐川惋惜石泓的天赋被埋没,但与此同时又因为太了解好友而隐隐觉察到他与这起凶杀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川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试探,让石泓感到恐惧。
而陈婧曾经的客人(滕坤)也开始重新约会她。两人之间故有情愫,如今付坚已死,滕坤丧妻,心底深处的好感和渴望让陈婧不自禁地想与他相见,但那晚的罪恶和恐惧又让她迟疑。
唐川一步步接近真相,石泓亮出了他的底牌。他向陈婧和滕坤寄出威胁信,试图杀害唐川,投案自首,让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因嫉生恨杀害心上人前夫的凶手。
但是唐川揭开了事件残酷的真相。
石泓在陈婧母女杀害付坚的翌晚用同样的手法绞死了桥底下的一个流浪汉,并把他伪装成付坚。他深知恐慌的母女无法以一个假的不在场证明瞒过警察缜细的盘问,除非,她们有一个真的不在场证明。
石泓的计策很巧妙,纵然唐川知道了真相,但一个无亲无故的流浪汉,谁都无法确切证明他的失踪,只要石泓被判刑定罪并拒绝上诉,此案再无被推翻之可能。
然而,陈婧投案了。
陈婧对于在混乱中杀害前夫并没有多少负罪感,可是得知真相——一个无辜的人因她而死,一个本可置身事外的人因她而成了杀人犯。
她的内心充满了难以承受的内疚和自责。良心的责备和内心日日夜夜的煎熬让她选择了投案自首。
看到跪在面前的陈婧,石泓崩溃了,他如野兽般嘶声裂肺地痛哭。因为灰暗生命中的那唯一的一抹亮色,最终也被浓重的血渍所掩盖。
日版堤真一诠释了“呕出灵魂”的经典场景
走出影院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有点沉重。一般来讲,正义战胜了邪恶,真相得以揭开,死者的冤屈得到昭雪而凶手被绳之以法,这应该是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
可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却让人觉得悲哀。
真相是得以揭开,然而死去的人无法再活过来;死者的家属也许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死亡,更谈不上因为凶手落网而感到任何安慰;陈婧和石泓会在监狱中赎还自己的罪恶,但他们本身说不上是极恶的人;
而陈婧年幼的女儿由此也将失去母亲的庇护。真相揭开,但是却所有的人都仍陷在痛苦中。在这起凶案中,我们同情死者却也不自觉地同情凶手.
为什么我们会同情凶手?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怀揣梦想、意气风发、明媚照人,但又有多少人后来活成自己一开始想要的样子?
我们曾经相信能凭着自己的努力就能骄傲地活着,拥有鲜花和爱情,但后来却只剩下诸多无可奈何。
大多数人和陈婧与石泓一样,日复一日平凡地活着,觉得生活无趣却又努力维护着想要珍惜的东西。
有时候,
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
就足以拯救某个人。
但故事中陈婧与石泓因为突如其来的事件陷入万丈深渊。对于陈婧和石泓的同情,是否因为我们作为看客但却不自觉地代入了他们的身份呢?我们对于他们的同情,是否是出于对自身未来的隐隐担忧呢?
石泓爱慕陈婧,这是自然的,但他的感情却不止于爱情。
剧版把石泓所做之事归作感恩,他对母女俩固然有感激的成分,但也不止于感恩。石泓曾经把桥底的流浪汉比作庞大的机械里无用的齿轮,而他自己也是无用的齿轮,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在他发现自己无力反击世界的残酷而决定放弃生命的时候,陈婧母女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温暖,给了他活下去的期待和意义。
他不求进入她们的生活,只是远远地看着母女俩的温情和明媚的笑容就足够了。当意外到来,他选择了不择手段地去维护她们,以罪恶去守护美好固然是错,但是石泓对仅有执念的那一份执着确实让人心疼。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选择自己死去?还是整个世界被毁灭而你孤独地活着?”我毫不犹豫选了前者。
因为我喜欢温暖的阳光和和煦的春风;我喜欢公园里孩子的欢笑和课室前朗朗的读书声;我希望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能好好地活着。
而我在不在?看不看得见?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对于石泓来说,陈婧母女就是他除数学外的整个世界。
- END -
·肖大人·
90后,好吃懒做期盼能搞个大新闻
学着建筑学操着作家的心
微博@bigalove
公众号:且听大人说(adultsaid)
影评类公众号:biga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