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天上完晚班回家,路上听到电台里在放李宗盛的歌:
“……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思绪一下子被旋律拉回记忆深处。这首名为《凡人歌》的歌曲,记得初次听到,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一部名叫《碧海情天》的电视剧的片头曲。岁月悠悠流转已去20年,电视剧讲什么我早就不记得了,但当时就对这首歌有深刻的印象;那时候还流行抄歌词,在那个没有MP3的年代,我与另外几个要好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部分,守在电视机前用听写的笨办法集齐了《凡人歌》的歌词,而那时候,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开头的那句“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的洒脱,最深刻的,就是“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这一句了。
那时候年纪小,人人都羡慕年级、班级里那几个漂亮女生,天天对着镜子苦恼,自己为什么不能长的漂亮点?这样,既可以得到老师的青眼有加,也可以受到男同学的追捧,这,大概也算是当时情窦初开、涉世未深的少女心中一点小小的梦想了。
乐坛大哥李宗盛,一向被认为是都市情感的最佳代言人。张艾嘉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首李宗盛”。表现在这首《凡人歌》的歌词里,则在于他对人生、对命运大气而又精炼的描述;最后的几句“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虽是调侃,却发人深省:人活于世,消沉、抱怨都没有任何用,就算是有了梦寐以求的一切,人生也终将一如既往;所以,我们只需用坦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挑战与挫折。
02
之所以花了一定的篇幅品鉴这首《凡人歌》的歌词,是因为最近在读一本名叫《成功心理学》的书,令我对“成功”以及自己是否“达到成功”的生活现状展开了一定的自省和体察,再听这首歌,感触颇多。年代久远的一首老歌的歌词,一本大部头的“指导工作、人生、生活”意义的教科书级读物,两相观照,也读出了些许不一样的意味来。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大概13、4岁,那时就对“拥有梦寐以求的容颜”印象深刻,现在看来,对于年少时的我来说,那是对于成功、对于梦想生活的一种隐喻;因为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来说,姣好的容颜代表着周围人的认可和肯定,确保了对未来的种种美好期许,也就意味着“成功”。而随着年龄渐长,“成功”的定义也在循序渐进: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找到一份可以让自己与家人生活富足的工作,最好在工作之余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有时间阅读喜欢的书籍、定期旅游和享受生活。
这是我所能想到的对于成功的定义,而在当今的社会,“成功”一词,已经被五花八门的“成功学”书籍和速成式指南以及安抚式鸡汤描绘的失去了本来的面目。数以千万的财产值、行业内可以“呼风唤雨”的业界地位、职场上不断攀升的职务地位、儿女双全且都在名校接受良好教育……这些被疲惫的都市人群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的目标,真的就是成功吗?可是,疲倦、迷茫、失落,却往往会伴随着追寻的过程,而目标,却永远遥不可及。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和“随心所欲的成功生活”,就像儿时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就像镜中花水中月,对于我们而言,总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就算是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也不能够就拥有整个春天”啊。
所以,在丹尼斯•韦特利的《成功心理学》的开篇,作者就引导我们界定自己心目中关于成功的定义,回答“什么是成功?”这个问题,阐明自己的成功愿景。
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关于成功,我们还是能够总结出一定共性---
“成功,意味着一生的个人成就,即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这种成功,不是由其他任何人赋予的,也不会被其他任何人所剥夺;它需要你冒险、克服挑战,并让你的最佳资源--你自己--发挥最大潜能。”
03
了解了“What--什么是成功”后,“How--如何成功”,则更为人所期待。人人都期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本来就无可厚非,机场书店里传授“领袖之道”、“心灵鸡汤”的书籍总能登上畅销榜,“仁波切”大师的语录不断地刷爆朋友圈,“一个人去西藏”、“走着走着就到了西藏”的备受追捧,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大众在追求成功时内心的迷茫与浮躁。而与此类“成功学秘籍”及“心灵鸡汤”式说教不同的是,《成功心理学》这本书,讲述的是成功的基本心理学原理,主要从心理学的维度探讨成功的方法及途径,这是因为: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其主要目标是描述、预测、解释和(在某些情况下)改变人的行为”;“思考、感觉和行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对自我的信念影响着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行动的方式。”
了解了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后,《成功学心理学》在书中一一介绍了成功的七大重要构成要素,即自我意识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自我引导、自尊、积极思考、自律和自我激励以及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
这七大重要的构成要素都是心理学工具及研究范式。《成功心理学》这本书中,即用这七大心理学工具各辟一章,分别从七大要素出发论述成功的定义、激发读者的思考,并运用真实的案例及故事,帮助读者帮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栏目特别令我印象深刻,在这些章节中,身体形象、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一些前沿性的课题也与章节中的论述重点联系了起来,并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04
但坦白的说,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才“入戏”。也许由于“成功”这个词,已经在从小到大的教育环境及现实生活的语境中被过度物化和具象化的太多了。阅读之初,我也逐渐陷入一种“书中说的话都对,但我看过就忘”的怪圈。而随着阅读的深入,结合书中诸多真实的案例,我屡屡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本篇读后感中,我且谈一谈自己在阅读“自尊”一章时的心得。
今年四月,我的职位经历了一次小小的、不甚愉快的变动。我的上级主管在事先并未与我沟通的情况下,告知我一个事实:由于我最近工作表现欠佳,老板决定为我调换工作岗位,而到底“为什么欠佳”,主管和老板都语焉不详。
当时的我非常想不通。恰好那段时间,老板对我精心写就的一份调研报告随口给出了一个“一塌糊涂”的评价,这更让我难以接受。事实上,这份报告在未改一个字的情况下就原封不动地呈报上级,并得到了较高评价。当时的我以此为理由,认为这次职位的变动是老板针对我个人的“意气用事”和“穿小鞋”,心情愤懑了几天后,才逐渐接受了事实。
我也不是初入职场了,知道面对职场的挫折和负面批评,本应冷静面对;但我还是很纠结于"一塌糊涂"这四字的评价。记得当时的我,甚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论述这种“不给出实质性建议和指导的否定式评价”的危害性。
而当我读到《成功心理学》“自尊”一章中关于“你和理想的你”一节的论述时,才有了茅塞顿开之感:
本章中,作者对“批评与自尊”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低自尊的人在面对批评时特别脆弱,尤其是当这种批评附和了他们的内在批评之声时。”“掌握批评的关键是认识到每个人都在用他或她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一个情境;因此,某人批评你的外表、驾驶或工作习惯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有什么问题,你们有可能只是在处理一个观点时有所不同;还有可能,你的批评者是为个人困难所激发的……”
“批评”本身,则分为“破坏性批评”和“建设性批评”;“破坏性批评是笼统的,它关注的是你的态度或你自己的一些负面,而不是集中于具体行为;它通常也是完全消极的,对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做事没有任何有用的建议”;相反,“建设性批评关注的是具体的行为,并不对你进行人身攻击。”
对于两种不同的批评模式,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
读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我在入职之初,遇到的一位非常细致耐心并对年轻人无比宽厚的师傅。那时候,我跟着她学公文写作,对我交上去的洋洋自得的工作报告,她往往都是先对我的工作态度表示充分的认可,然后对我写好的材料精心修改;除此之外,她还像语文老师批阅作文那样,经常在文末对我写出批语,就我今后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细节做出指点;分门别类、言简意赅,满满的都是一个文字材料工作者多年来体悟出的“干货”。
当时的我,并不能分辨出“建设性”和“破坏性”批评的区别,只是本能地更加喜欢后者的方式。因为我们都对“毒舌式差评”避之不及,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退避三舍;同时,往往还会在心里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甚至当场顶撞批评我们的人,就像迈克尔·杰克逊的《Scream》中有一句歌词:
“You tell me I'm wrong 你说我是错的;
Then you better prove you're right 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而经过对《成功心理学》这个章节的学习,如果我再面对类似语焉不详的“差评”,做不到一笑而过,但也至少不会那样激动了。
05
书中给我类似启发的地方不胜枚举。这就是《成功心理学》的独到之处:不是普通意义上成功学的洗脑式说教,而是从心理学角度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养成理性、平和的态度,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及其中的挫折。而当真正做到了这一切,成功,也许也不再那样遥远。
虽然翻阅完了这本书,但书中的知识,却仍有待于我在日常的生活中进一步去咀嚼和体会;成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书中“积极思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部分的思维训练以及“时间管理”部分的“干货”,也有待我们读者一起来不断地摸索、践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回到这篇读后感的开头,我们都是“生在这人世间的凡人”,“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就让我们运用起心理学的工具和武器,在追寻成功、实现自我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