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特别好,买了纸质书没看,而是在微信读书上伴随着每天上下班开车的时间给听完了。
在听到来访者说运动增加了她对生活的掌控感后,我也受影响拾起了每日运动的好习惯,用5%的微改变的方式持续下来。
在听到“目的论”的一种解释:力量一直都在,只是没有动用。我从共读营中发现了自己写作的力量和潜能,并把它用了起来。
在听到有的来访者时隔一年、两年写来的回信时,会有一种震撼感,拉长时间线看,当时的很多困扰都已不是问题,人生导向了当时自己期待的那个方向,而那一时刻只是需要一小把外界的推力。
谦虚的松蔚老师说:“我不认为自己真的有能力帮别人解决问题,但我相信当事人可以,只有用的办法往往是靠自己找到的。”
这种全然的信任本就是一种力量,相信的力量。人生的主动权、改变的主动权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上。
001 自我
大部分人的痛苦可以概括两句话:
“我不希望自己这样,但却是我就是这样。”
“我希望像别人一样,但我又做不到那样。”
如果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
“我对自己不满意,我不喜欢我自己。”
如果用一个流行词来概括,也许可以是:
内耗。
我们花太大力气、时间、精力来跟自己较劲,进行自我谴责与否定,甚至自我惩罚,哪里还有其他力气去用来行动和改变呢?
那么,如何跟自己和解呢?
一、接纳/允许。接纳自己当前的状态,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再怎么糟糕差劲,自己都是唯一的行动指望呀。
二、做一点小努力,对自己很满意。这小努力就是那5%的扰动和改变,这个切入点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可以概括为:做一些新的尝试,观察并记录书写下来,从而获得一些新的不同的体验,有了新的思考,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自己。
比如我能想到的一些有效的小努力:想写作的每天写100个字,想运动的每天做5分钟运动,想提升能量的尝试写感恩日记,想提升自信心的尝试写成功日记,容易纠结的尝试把所有想法都罗列出来…… 不过,最好一次只尝试一个点。
三、提升自我效能感,状态再差的时候,也要坚持迈出一小步。7天是一个神奇的天数,松蔚老师的实验都是以7天为单位,逆熵增的共读营也是7天。
先给自己定个7天的期限,记录和书写自己7天里行动的具体情况,当你成功记录完7天后,你会提升“自我效能感”(定义: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拥有成就感和掌控感,从而引发更多的积极行动。
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会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会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改变的通道由此打开。
最关键的就是,行动起来,做一点什么。
把自我这部分跟自己的关系理顺,建立自己稳固的内核,其他方面的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002 原生家庭
受害者vs负责任;原因论vs目的论。
你是否偶尔也会扮演【受害者】的游戏?认为自己身上某个问题的发生是归结于外界,甚至归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呢?受害者心态是一种从过去找原因的【“原因论”】叙事思路。
而【负责任】的心态则主张人始终有选择的权利,责任在我们自己身上。它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如果你做不到,不是因为你不能,而是你不想”,你远比你自己想象的要强大、要更有能力。这种认为问题的发生不来源于过去,而是为了实现将来的某种目的就是【“目的论”】的叙事思路。
我自己也曾扮演过受害者的游戏,以前我会把自己的“情绪不稳定”归结于自己的母亲比较情绪化,内心还会有些许的责备,为什么我受母亲性格的影响如此之大?为什么我那么难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对抗是没有用的,反而会强化这种无力感。唯有接纳,虽然会有情绪化,可是我们情感丰富、活力热情、为人善良、能影响别人,我的很多好的品质和性格特点也来自我最爱的妈妈呀!
最关键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我有能力管理好自己情绪,努力去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好妈妈,对我儿子对我的小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长大后,我成为了更好的你。
003 亲密关系
松蔚老师说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亲密关系有时是用来处理负面情绪的!但这并不是说去拿另一半当成出气筒。
是我们都希望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支持,从而消解掉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像踢猫效应那样转嫁自己的负面情绪。
还有时候,对另一半的不满很可能源自于对自己的不满。
比如说,我期待中的周末是能够好好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阅读写作之类的爱好、或者一家人户外游等等。
而如果是跟我老公一起在家躺平一下午,我就会对他有情绪,会责备他太堕落,怎么打了一下午的游戏,实际上,我是不能接受那个同样堕落躺平的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行动力、没有利用好时间,根源在于对自己不满意。
好在现在也能做出一些课题分离了,意识到他不是看书学习来吸收知识的那类人,而是从工作实战中提升自己的人,便不会要求他去读书学习。
实用小工具:
用“我”来表达情绪需求,而非用🫵指责式的“你”。
比如:我今天很累了,我需要你的拥抱。我可能没有过多的心力听你工作上的事情,下次换个我状态好的时机再聊可以吗。
总之,
这本书非常易读,而且有其深意所在,每一个回答都是松蔚老师结合理论又饱含自己巧思的结果,在其中读他人的故事和烦恼,品悟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