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同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做法。这与标准做法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偏差。
隔行如隔山,不难发现,每个新手来到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行业,总会犯一些很幼稚的错误。这时候是他最容易走偏的时刻,需要有个人来指引告诉他,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可以。
我期间换了几份工作,每踏入一个新的行业都会让我惊恐万分。不是因为对环境的未知,而是对即将面对的工作内容,工作形式的无力感。多次的经验告诉我,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最难熬的是第一个月。
在第一个月中,你所知晓的内容,你所拥有的知识全部派不上用场。在之前的行业呆久了,你的思维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可以很好的应对生存发展,甚至自己可以利用额外的知识去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新的行业,一切你自认为所了解的,都是皮毛的认知。它将一次又一次的把你从你现有的认知中掘出去,那么你的思维模型又能有多大的用处?
在那个行业,你的思维模型可能是锋利的武器。在这个行业,它就会转过头来狠狠刺向你自己
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行业内的人做的久了,总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看待问题因为精准,也变得更狭隘了,当然高效的产出是会导致方法的局限性。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与外行人对话时,很难抛下自己的经过验证的做法与观点。很难理解外行人提出的问题和意图。这无疑给交流带来了困难。
作为一个“经常的外行人”,我自认为自己提问题的能力还不错,但是在交流过程中很难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更多的情况是被批评指责方向的错误。当然我也知道这样是最快让我走向正轨的方式,但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让我在工作中无法施展手脚。我的那些逻辑思维和哲学思维一点的派不上用场,工作做不好也是必然的。
不过作为一颗螺丝钉,如果我拥有更多的影响力,想想会让别人与我交流更用心吧。归根结底是自己的身份地位太卑贱,想得到更多的尊重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大家都挺忙的,谁管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简书十万粉丝,那结果定然会不一样哈哈。这么说来,思维偏差根本上还是个社会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