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刚考完语文的娃儿们纷纷抱怨题目忒难,累觉不爱。某同学体贴地把作文题目发到群里:
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还是应该严格管教?文体不限,800字以上。刚看到题目的我,真心觉得这个不是家长该考虑的问题么,后来跟孩子聊了之后才发现他们其实更有权利说话。从孩子的视角谈家庭教育该放任天性,还是严格管教。
今天我也想时光倒退15年,写写……
刚拿到试卷的那一会儿,同学都极羡慕欣的分数,综合排名第二。老师赞,同学羡慕,欣的心情却如这揉成一团的试卷,皱巴巴,毫无生气。“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老二的头衔,这次回去爸爸又该数落我了,哎”。第一次考全级第二的时候,爸爸还非常高兴,觉得自己有前途,可是接连的第二,第二,老爸看着不乐意了“怎么每次都第二,你怎么不会进步,以后没考第一就不要告诉我了”,“考第二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有本事下次考第一啊!”
这次,还是第二,欣走在回家路上,双腿却不想回家,此时脑海萦绕的都是爸爸面对“第二”的激烈反应,那些话不知多少次让欣几近崩溃,考试结束就意味着爸爸该生气了。“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老师们都表扬我,爸爸却不满意呢?第一真的那么重要吗?要是没有排在我前面的叶同学,我就第一了,爸爸就会高兴了吧”?欣这么想着,不自觉地把一切的不愉快归结于那个第一的叶同学。谁都知道,欣的内心开始邪恶了。
“下一次考试,我一定想办法让自己第一”。她想的办法无非是:去老师办公室偷改分数,或者人为地让叶同学来一次“因病请假”。后来的一次考试,叶同学真的请了病假,可结果很令欣沮丧:途中有一只黑马夺得了第一,她还是第二,欣痛苦万分,一气之下离校并没有回家……
从欣的遭遇我们看到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被严苛紧逼一步步走向优秀的反向。爸爸希望望女成凤,这种严苛反而适得其反了,我们不禁想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恰到好处的。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鼓励,我们也一样。可是父母总喜欢用“我吃过的盐也比你吃过的饭多”居高临下的姿态,趾高气昂地告诫我们“这个不能做,那个不准做,你不考第一就是不努力,你在家玩手机,看电视就是不爱学习,你周末睡到八点就是懒散,你和小伙伴出去玩就是被人带坏了,你把钱花光就是买零食去了,你作业没完成就是顾着玩了……”在父母眼里我们的成绩最有说话权,而我们只有执行权!天知道这样的教育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逆反心理,我们不愿意跟你们谈心底的话,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责备,埋怨的时候我们也选择不解释,“不抵抗”,但坚决我行我素!
学校里说“以生为本”,社会上“以人为本”,而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我们很难感受到“以我们为本”。在一系列所谓“事实”面前,听听当事人的心声,比如早恋,高中生对异性产生荷尔蒙冲动本是值得大家高兴的事儿,毕竟这表明我发育正常不是吗?只是在这学习的关键阶段,处理不好早恋容易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所以你们打着爱我们,为我们好的幌子,到处窥探秘密,稍有苗头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掐了再说。这何异于怕车祸选择不坐车的行为?
我们也困惑自己经历的到底是不是爱情?或许说我们也憧憬爱情,爱情长什么样?这个是我们渴望作为过来人的家长老师跟我们分享的。我们会在你的分享中观照自己,不断摆正自己的心态,这个比强制扼杀所谓的早恋要有效得多。
你们总说现在不读书,长大只有放牛的份儿。看看现在多少人被逼成了死读书,读死书。高考中考结束少不了新闻报道某某中学某某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轻生的新闻。读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一纸文凭,社会的敲门砖,还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更勇敢地面对未来,活出属于自己精彩的每一天呢?毕竟一辈子说长不长,短也不短的。
教育,有教,有育才是好的。人的天性有善有恶,善的加以鼓励支持,恶的加以引导,但忌霸道,打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