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读书会成立了半年,每个星期会举办一次读书分享会,来参加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分享者,他们会将自己阅读过的好书,总结归纳其核心思想,向大家介绍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推荐阅读;另一类是倾听者,他们收集分享书目,然后向图书室提交借书申请,跟随阅读。读书会在进行年终满意度调查时,收到这样一条反馈“我忠实于读书会,每期参加,也跟着脚步在阅读,但并没有帮助我工作提升。”这应该来源于一位忠实的倾听者。
读完了一本书,不代表读明白了一本书,没有读明白,自然没法学以致用,更别淡帮助提升了。那么,我们如何读明白一本书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篇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在第二篇展开细说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便是教我们如何读明白一本书,教我们如何将一本书咀嚼与消化,将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
想要掌握分析阅读,我们首先要遵循分析阅读第一个阶段的四个规则:第一个规则,将书本分类,可以用检视阅读的方法,浏览书名、目录、序言、摘要等判断一本书的类型,比如说是虚构的小说类,还是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第二个规则,概括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或者一小段文字简单说出整本书在说的是什么;第三个规则,罗列框架大纲,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并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列出。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找出这本书能为自己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更清晰阅读的目的了。
公司读书会的分享者其实已经基本做到分析阅读,公司规定分享书籍必须是对工作有帮助的,也就是实用类书籍,因此他在选书时已经完成了第一个规则;他需要介绍这本书是讲什么的,也就做到了第二个规则,同时他还简单介绍这本包含哪些内容,他会将重点内容大纲过一遍,也就遵循了第三个规则,最后他还要说明为什么推荐这本书,一般会结合自身的情况说明这本书为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反思,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第四个规则。当然,他们思考的程度可能较浅,也许并不清楚自己运用的是分析阅读,否则不该只做到带别人读了一本书,还应该带着别人如何读明白这一本书。
公司读书会的倾听者说阅读并没有帮助他提升,我想问他认为自己眼前需要提升的是什么呢?他是否定位清楚了自己的问题?在阅读时是否能判断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一致的?拿来主义固然轻松,但套在自己身上不一定适用,就算适用也要动手去套。我猜他是没有找准阅读目的的,没有开展分析阅读,是阅读无果的原因。
读书会存在这样的忠实倾听者,读书会的组织者应该反思,为何倾听者没有转化为分享者,活动的定位是在于倾听还是分享?倾听只是单纯的输入,分享则是输出,输出框架其实也是很好的分析阅读引导框架,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分享者的视角,阅读的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既然以读书之名聚集,不防先学习如何阅读,推荐公司读书会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如果你正好也需要读书,在开启下一段阅读之路前,欢迎一起加入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掌握分析阅读,让今后的书都能读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