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六季奇葩说开播,第六季一开播中,的确是群仙过海,各显神通,言辞犀利,字字见血。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贯言辞犀利,针针见血的傅妈说了这么一句话:曾经我热衷于教育别人,后来,我发现,管好自己比教育别人要靠谱得多。
想想,的确如此。通常,我们会去教育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觉得他说得不对,做的不对,但是,对与错真的是有绝对的吗?你觉得孩子蹦蹦跳跳是不对的,但是在孩子眼中,蹦蹦跳跳就是开心的表达,在你眼中,调皮捣蛋是错的,但是在孩子眼中,他们只是在探索这个世界。因此,不是孩子需要教育,而是你们两者之间的观念不一样,认知不一样,因此,教育的方法也需要不一样。那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呢?
1、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中国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说教教育,比如:不能看太久电视,不能吃太多甜食,不能去玩脏泥巴……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不可以,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你要多看书,你要多写字,你要勤奋干家务……
但是,24小时的唠叨,却并没有换来孩子的改变,换来的却是孩子沉迷电视、甜食、泥巴,厌恶读书写字,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向大家分享一件事。
我有一个朋友,夫妻二人都是在小公司上班,中规中矩的小职员,生育了一儿一女。不是大富之家,但是,我每次去他们家做客的时候,我都能看到他们的儿女要不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房看书,要不就是规规矩矩地坐在客厅玩具区域自己玩耍,从不大吵大闹,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夫妻俩笑了一下,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我们把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先要求自己做到,再去教育孩子而已。
比如:我会想让孩子每天看一小时书,那我们两个就会在想要孩子看书的这段时间里面,自己先拿起书本,孩子看到父母都在看书,没有在看电视,也就会自觉地坐在书桌前了。
教育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而为,而应该是一段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过程。当你把自己管好了,身边的人也会受到你的影响,尤其是孩子,影响更深远。
2、不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曾经,我去参加过一节钢琴体验课,添加了客服小姐姐的微信,偶尔会在朋友圈看到小姐姐发布一些在她们那里上课的学生视频。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64岁的老人家,坐在钢琴前面弹琴的视频,上面配文道:64岁开启钢琴第一课,不仅是想圆自己的一个钢琴梦,更是希望能够通过提升自己,给孙女树立榜样,培养孙女的兴趣。
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自己的梦想要自己去实现,这才是最正确的教育。这个爷爷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在64岁的年纪自己前来学习钢琴,圆他自己的梦,而不是逼迫孩子去帮他完成这个梦。
也许他的孙女不喜欢钢琴,而是喜欢跳舞,喜欢画画?但无论她喜欢什么,我都相信,她会从爷爷身上看到坚持的力量,看到追求梦想的努力,这种光芒对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从不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可以在孩子迷茫的时候,给他指引;可以在他走上歧路之前,拉他一把;但是,就是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梦想都还没实现,又谈何教育别人要努力呢?
3、儿孙自有儿孙福,管好自己是做人的一个准则。
中国有一句古话很正确:儿孙自有儿孙福。管好自己,才是一个父母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准则。
有一个小女孩,给老师吐槽说妈妈不喜欢她男朋友,而且是强烈反对,甚至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询问老师,她该怎么办?
樊登老师给她分享了一个他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的家庭故事。
故事里面,班主任的女儿和提问的小女孩一模一样的情况,断绝关系,永不来往等等话语都说出口了。结果班主任的女儿最终还是和男朋友结了婚,还生了小孩,班主任就无奈了,只能接受。但是,三年之后,两人竟然离婚了。
这个案例给老师一个十分深刻的记忆。
老师说,这一对情侣原本其实可以不结婚的,但是,就是因为女孩的妈妈强烈反对,导致这对情侣就像是处在高压锅里面,两人同舟共济,同仇敌忾,在这锅里面一块对抗她妈妈。
生活中的矛盾由原本应该是女孩和男孩的矛盾,变成了两人和妈妈的矛盾。
原本情节应该是男孩和女孩之间在一起生活、磨合、吵架、分手、和好、再分手、再和好、再分手……
而现在却变成了两人一起对抗外来的压力,而此时此刻,两人肯定是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的。此时此刻,这对情侣间就会专心对抗外来的压力,无暇顾及身边人的缺点,导致结婚后,外来压力的消失,矛盾开始转移到对方身上了,才发现,原来身边的人有这么多不能忍受的缺点,离婚也就成了最后的结果了。
所以啊,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指导意见,但是不应该太过强势干预孩子的生活,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该栽跟斗还是会栽跟斗,我们作为父母,如果能帮助到孩子,那我们会很开心,如果不能避免孩子栽跟斗,那就给她准备好止疼药,这就足够了。
最后借用傅首尔在奇葩说里面的12个字跟大家共勉: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