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四儿子明成祖文皇帝朱棣,作为明朝二祖,对大明300年江山的稳固和发展,居功至伟;在我国2000多年的帝制史上,这二位也算是排在前面的杰出帝王。
不过,朱元璋晚年时屡兴大狱,滥杀不少忠良无辜者;而朱棣在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不久,即发动靖难之役,历时4年才夺取帝位,更是造成生灵涂炭、饿殍遍地的悲惨光景。
每每读到这段历史,悦史君就会感叹皇权的无情,似乎人性、亲情都已不再重要;但再读《明史》、《皇明通纪》等典籍才发现,其实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规避的可能,所谓关键节点找关键人!
这个解锁明初动荡的关键人物,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明兴宗孝康皇帝、懿文太子朱标!
有悦友可能要问了,朱标不就是大儿子吗,那又怎么样?君不见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隐太子李建成,尽管有四弟巢刺王李元吉的鼎力支持,还是被二弟唐太宗李世民设伏杀害?!
这个问题很好,但悦史君可以给你一个圆满的答案。接下来,悦史君将对朱标其人进行全方位讲述和解读,让大家认识一下这位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明朝第一太子!
生逢乱世父亲傲娇 独得专宠幼年受教
元朝至正十五年,韩宋龙凤元年(1355年),由于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君臣的残暴统治,全国各地民变四起,兵荒马乱之际,朱标出生了。《明史》等官修史书记载,朱标的生母为大明孝慈高皇后马氏。
朱标出生时,他的父亲朱元璋并不在他们母子身边;时任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元帅的朱元璋,正在率领军队攻打集庆(今江苏南京市)呢!
当嫡长子朱标出生的消息传来时,朱元璋和所有第一次做爸爸的男人一样,特别兴奋!他立即带一众亲随,登上当地的一座土山,找了一块大石头后开始刻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ps:吾从未见过如此傲娇的爸爸,如有,凤阳朱重八是也!)
虽然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次子朱樉[shǎng](1356年)、三子朱棡[gāng](1358年)、四子朱棣(1360年)也先后降生,但恪守古训的朱元璋,对嫡长子朱标还是给予了最多的关注。
元朝至正二十年,韩宋龙凤六年(1360年),朱元璋安排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宋濂等名儒,为6岁的朱标教授“五经”,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悦史君点评:新爸爸真开心,不过,有个女儿其实也蛮开心吧;噢,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是够兴奋的。
父亲称王顺册世子 回乡考核圆满通过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韩宋龙凤十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在应天府被部下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随后,不满10岁的朱标被册立为世子。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令13岁的朱标赴临濠(今安徽凤阳县临淮镇)祭拜祖墓,希望藉机锻炼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
朱标临行前,朱元璋嘱咐说:“古代像商高宗武丁、周成王姬诵等贤君,都知道体恤天下黎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政节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儿子你从小就富贵,时间长了就会习惯安逸和享乐。现在爸爸派你回老家祭祖,一路上你会经过很多州县,就可以知道舟车劳顿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要好好观察老百姓的生活,以便了解普通人生存的不容易;体察民间乡里的好事和坏事,以便知道风俗的美和丑。最后,到了老家以后,要认真谦虚地拜服那里的父老乡亲,以便知道你重八爸爸创业的不容易!”
朱标把父亲朱元璋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本子上,刻在心里;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回到应天府后,交上的回乡见闻让朱元璋非常满意,更加中意朱标这个继承人了。
悦史君点评:考察一个人,一起出去旅游一次就了解个七七八八了;朱元璋显然熟知套路,而且成功了!
父亲称帝册皇太子 东宫豪配绝对信任
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高皇帝。毫无悬念地,不满14岁的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
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个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对朱标特别看重,命考功郎中詹同,参看历朝历代的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卓著、道德老成的大臣,兼领东宫,辅导皇太子。
那么,朱元璋给儿子朱标的东宫官属,配备了怎样的豪华阵容呢?
宣国公、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
魏国公、右丞相、征虏大将军徐达,兼太子少傅;
鄂国公、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宋国公、右都督冯胜,兼太子右詹事;
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胡美,德庆侯廖永忠,平章政事李伯升,兼太子同知詹事院事;
中书左丞赵庸、中书右丞王溥,兼太子副詹事;
中书参知政事杨宪,兼太子詹事丞;
中书参知政事傅瓛,兼太子詹事;
同知大都督府事康茂才,兼太子左率府使;
同知大都督府事张兴祖,兼太子右率府使;
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兼太子同知左率府事;
大都督府副使孙兴祖,兼太子同知右率府事;
大都督府佥事吴桢,兼太子左率府副使;
大都督府佥事耿炳文,兼太子右率府副使;
右御史大夫邓愈,兼太子谕德;
左御史大夫、征南将军汤和,兼太子谕德;
御史中丞、太史令刘基,兼太子赞善大夫;
御史中丞章溢,兼太子赞善大夫;
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好吧,相信聪明的悦友已经看出来了,朱元璋其实是把他自己所有的班底,全部都配给儿子朱标了;当然,他也就没再给东宫另设府僚。
重八兄这么做啥意思呢?原来,当时元朝虽然灭亡了,但残余势力还不小,朱元璋经常会需要外出征战;自己的班底平时和皇太子朱标磨合好,等朱元璋离京公干期间,交由皇太子朱标监国,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悦史君点评: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朱元璋非常信任儿子朱标,把所有的资源都给了他;二是朱元璋特别信任儿子朱标,不担心后方会出现类似唐朝李渊李世民父子那样的悲剧。嗯,朱标不负厚望,这信任值得!
皇宫学堂专教实学 德行兼施学业有成
当时,朱元璋除了皇太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外,五子朱橚[sù](1361年)、六子朱桢(1364年)、七子朱榑(1364年)等,都已经达到接受教育的年龄。
为了解决皇太子和诸皇子的读书问题,朱元璋特意在皇宫里,设立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大明国内的名儒大师们,轮班为孩子们讲课;另外,还挑选了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10多个青年才俊伴读。
朱元璋还时常通过赐宴赋诗,商榷古今,来给孩子们灌输治国理政之道;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训导皇太子朱标,要他明白创业建国的不易,守成的艰辛。
朱元璋曾特地对教育皇太子和诸皇子的儒臣说:“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理政的,教育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了;心不正,各种私心杂欲就会挤占他所有的诗句和精力,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你们要用实际能用到的知识来教导他们,如果只是背诵、抄写一些古书典籍,没有一点用处。”
在诵习儒家经典之外,朱元璋又专门给皇太子朱标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仁人名士,以梁贞、王仪为太子宾客,秦庸、卢德明、张昌为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从早到晚向朱标讲授。
朱标生性聪颖、忠厚,能很快领会所教授的知识,而且还特别尽心受教,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非常尊重。
在学习的过程中,朱标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来行事;这种高品质的教育方式,使得从小养优处尊的朱标,没有沾染一点纨绔子弟的不良嗜好。
悦史君点评:才要有,德也要兼备,这样教出来的接班人,还是杠杠的。
成婚生子协理朝政 谨遵父命宽仁难施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17岁的朱标与追封开平王、鄂国公常遇春的长女常氏成婚。洪武七年(1374年),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出生,但不幸早夭。
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出生,母亲则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吕氏。
同年,朱元璋觉得22岁的朱标已经到年纪了,就下令以后的一切政事,要同时报给皇太子来处分,然后再上奏给他;有意让朱标“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父亲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
朱元璋告诫朱标说:“我现在要你每天练习处理政务,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当上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可以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我的样子来办,才能保得住天下。”朱标谨记在心。
在此过程中,朱标多次希望能够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因与朱元璋的想法出入太大,一般都难以实行下去。
悦史君点评:成家立业之后,朱元璋让朱标当了“见习皇帝”,虽然自己的主张很多无法推行,但这种实践机会,可太可贵啦!
恩师遭难力保免死 袒护诸弟树立威信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朱元璋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处死丞相胡惟庸。
同年,已经辞官还乡的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太子赞善大夫宋濂,由于在内廷为官的孙子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陷入极端危险的境地:宋慎与宋濂的次子宋璲都坐法死,宋濂本人也下了死牢。
朱标得知老师宋濂遭祸,立即向父皇朱元璋陈情,力保宋濂的清白;随后,朱标又搬出马皇后当救兵,求她和朱元璋说说情。
在马皇后和朱标的一再坚持下,宋濂才得以免死,但被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朱标“为人友爱”。当时,他的二弟秦王朱樉、五弟周王朱橚、三弟晋王朱棡等人,曾多次有或大或小的过错,被父皇朱元璋严加斥责。
每到这个时候,朱标总是从中调和求情,使得弟弟们最终免受严厉的责罚。为此,朱标在诸王心中的威信很高。
悦史君点评:救恩师,赢百官之心;解弟急,树兄长权威;朱标这个皇太子,当得很厉害!
巡抚陕西考察建都 壮年去世身后波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命朱标巡抚陕西。当时,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又推荐以西安为首都,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
于是,朱元璋就让朱标代替自己去实地考察,看看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当然,朱标还有一个任务,他的二弟秦王朱樉因为有过错,被朱元璋召回京师看管,这次也要朱标趁机调查一下朱樉在藩地的言行有没有问题。
几个月后,朱标巡视完返回京师,献上陕西地图;同时又替朱樉说情调解,说他在西安的表现可圈可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朱标的一再劝说下,朱元璋同意让朱樉返回西安。
同年5月17日,38岁的朱标病逝。在生病期间,他还向朱元璋上书,谈论关于筹建都城的事宜。
正值壮年的皇太子突然没了,这让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朱元璋痛哭不已,他下令将朱标祔葬孝陵东,谥为“懿文太子”。
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考虑其他儿子,而是册封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为了给朱允炆创造一个安全的执政环境,朱元璋通过蓝玉案,再次大开杀戒,数万开国功勋被杀,被牵连的家庭更多。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继承了爷爷朱元璋的皇位,立即给父亲朱标尊上庙号“兴宗”,谥号“孝康皇帝”,改太子陵为皇陵。
朱允炆想通过削减建藩各地的叔叔们的权力,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却被野心勃勃的四叔燕王朱棣利用,很快爆发了皇位争夺战——靖难之役。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胜出,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同时下令取消哥哥朱标的庙号、谥号、陵号,恢复了“懿文太子”的谥号。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大明江山只剩半壁之际,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推翻了祖宗朱棣的决定,再次追复朱标为“孝康皇帝”。
清朝乾隆年间,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升懿文太子陵为明东陵,以符合清修《明史》中明兴宗孝康皇帝朱标的地位。
悦史君点评:从众多史料的记载来看,朱标是一位非常理想的皇位继承人:自身实力够强,父亲称许、兄弟敬重、百官拥戴;然而,在朱元璋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身边,担任他的继承人达25年,可想而知精神压力该有多大!《明史》中对朱标的死因,只有“风寒”等寥寥几笔,但这位温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太子,长期“伴君如伴虎”的煎熬,恐怕也是壮年离世的因素之一。
明朝文学博士方孝孺曾发出如此感叹:“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是啊,假使朱标再多活十年,还能有朱棣及其子孙的皇运吗?只能徒留余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