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两位纵横家,苏秦和张仪,苏秦用的是优势,痛点,解决方案的方法打动六国,那么张仪是怎么做的呢?张仪的做法比苏秦更加精致。
比如他去找魏国,说你魏国这个地方太不好了,东南西北全都临敌,你们要一起对付秦国,他们其他国家都得从你的地盘上通过,而且也得在你这个地盘上打仗,谁要起个歹心,就顺手把你灭了。现在你最应该的就是依附秦国,这样你就形成了狐假虎威的效果,谁也不敢打你,他一打你就跟秦国接壤了。所以你反而是最安全。可见张仪这个方法,属于是挑拨离间,所以倒是干脆直接,顺着你的思路,说出即将发生的结果,然后扩大魏王心中最痛的那个点,最后给出解决方案。这是一种辩驳式的工作方法,我们不要否定对方,而是要顺着对方的思路,给出他们预期中不一样的结果。最后抓住痛点,然后猛扎,并且给出解决方案。比如你不同意领导的观点,那你不要上来就反对,而是应该说,我觉得您这个观点特别好,先怎么样,后怎么样,但是在中间还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风险是存在的,而且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我建议不如这样,那么那种意外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您看会不会更好一些。通常这一套话术下来,领导比较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王阳明也是活学活用,他撬动良知的办法也很多,比如当时皇帝派锦衣卫来找他, 让他把宁王放了,以便让皇帝再亲自抓他一次,按照规矩,王阳明要送给锦衣卫一大笔钱,但是王老师只能拿出5两金子,这让锦衣卫很恼火,准备背地里使坏了,而王阳明的做法是捧杀,他亲自来送锦衣卫,还对他说,没想到您如此廉洁,我送这么点钱您都不要。 我等真是惭愧,我准备写文章,向天下人表彰您的廉洁。这事让锦衣卫哑巴吃黄连。只能顺坡下驴,虽然没捞到好处,但捞到名声也不错。
皇帝要他交出宁王,这是受到了小人张忠的蛊惑,而王阳明搞定张忠,也抓到了他的痛点,那就是把他心里最怕的那个点说出来,他跟东厂的人说,他已经猜到了皇帝要宁王做什么,那就是看看皇帝身边的人,到底是谁勾结了宁王。还说我已经在宁王府搜到了一个账本,上面详细记载了宁王跟朝中一些人的金钱往来。这时候东厂的人自然是吓一跳,因为他们都受到过宁王的好处,特别是张忠这个死太监,更是早就跟宁王有勾结。接着王阳明还拿出两封信,说这是东厂的太监勾结宁王的证据,我已经拿出来了。递到了太监手上,并告诉他们早作准备。两个太监感激不尽,匆忙就跑了。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无所不能,找到他人良知的弱点,就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所以你在跟别人竞争的时候,应该多想想,他内心最底层的恐惧是什么呢?
人之所以会恐惧,就是因为不清楚黑暗中隐藏着什么?换句话说,结果不明的东西你才会害怕,如果把所有的结果都想到了,恐惧也就逐渐消失了。王阳明断定,我们的恐惧是源于内心,而非外部,做了亏心事才会害怕鬼敲门,如果问心无愧,自然也就一身正气。即便真有鬼神,也不会伤害你分毫。
王阳明讲前摄行为,也就是在局面混乱的时候,人不要被局势所左右,要反过来控制局面,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止于至善,比如两个人对骂,有一方突然住口,并向对方真诚道歉。得到对方的原谅。有人说这个根本不可能,确实如此,这需要有天下大勇,反客为主控制局面,绝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但王阳明却是二班的人,比如当时死太监张忠,带着军队进入南昌城,搜刮民脂民膏。王阳明一开始不动声色,在春节将至的时候,还带上当地的老百姓,去慰问这些军队,说他们也不容易,远道而来,孤苦伶仃,没能与家人团聚。他让老百姓对这些张忠的军队,体贴有加,这一下引发了情绪转变,士兵开始纷纷念王阳明的好,大骂张忠不是个东西。所以前摄行动的重点在哪?就是随时控制我们的情绪,只做最有利的事情,而不做最想做的事情。
很多人都羡慕那些圣人,那些成功人士的人生,认为他们都是规划出来的,当然也有人在事后吹牛逼,说自己的战略有多么强大,但是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意思就是人生变幻莫测,谁也不会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但是这些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们让自己的良知,时时刻刻都能够光明。作者说,其实人生都是由无数个偶然构成的,你可能在考场上偶然发挥失常,没有上到理想的大学,也可能跟女朋友偶然吵架最终分手,也可能一次偶然相遇就步入婚姻殿堂。甚至死亡其实也无时无刻不再威胁,你开车出门,可能一个偶然的刹车就让你和死神擦肩而过。人生之中有太多的这种偶然,都是你根本就算不清楚,也算不明白的。有些人经常盘算着30年的房贷,但可能下个月他就失业没有工作了。所以这些算计全都落空。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研究,凡是对名利太过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多病而短命。太能算计的人,通常都是比较计较得失的人,通常很难平静,甚至会有严重的焦虑,你平常操心太多,算计太多,又很难算对,这样你就会很难受,如果不操心不算计,反而本心光明。所有都一顺百顺了。
王阳明说,唯天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不要欺骗别人,更不要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很好理解,不欺骗自己,很多人可能根本做不到,因为大家都太爱欺骗自己了,给自己找的各种各样的借口,都是在欺骗自己,上学的时候我们就会说,这次没考好,只是马虎了,并不是我不会,工作了又会说,收入上不去,是因为老板有偏见,不是我的问题。该去看书的时候,又在骗自己,上了一天班了, 应该陪陪孩子,或者打打游戏放松放松。劳逸结合。反正总有借口,然后就骗的自己的良知团团转。最后就这么害了自己。
王阳明这辈子活得时间太短,57岁就去世了,而且他后半辈子也有病,还得东奔西跑的去剿匪,这就让他的心学其实并未定型,他去世后,他的弟子钱德洪和王汝中则分成了心学右派和心学左派,钱德洪的右派,强调事上练,最终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但是左派认为,心的本体本身就是无善无恶的,我内心已经很强大,就没必要再到事上去练了。王阳明曾经解释过一次,说左派观点适合上等人,而右派观点,适应资质比较差的人。但是这种和稀泥的态度,显然没什么太多作用,后来两派观点更是势同水火,还有人把王阳明的观点绝对化了,比如他的弟子王艮就认为,天地万物要依附于我,而不是我去依靠天地万物。这就变成了人定胜天,唯我独尊的思想。他鼓励大家通过现成的良知,去做一番大事业。这种观点在百姓中极具煽动性,因为这么多年以来,只有王阳明的心学,对他们产生了尊重,别人都告诉他们是蝼蚁,而王阳明的心学却告诉他们也可以成为圣贤。朱老夫子告诉他们要安分守己,做个本分人,但王艮却说这些都是扯淡。想做就可以去做,你一定成的。所以心学的左派开始蓬勃发展。而且可想而知,他这么鼓励大家去做大事,左派弟子中,也一定有很多成大事之人。
比如后来跟俞大猷一起去抗倭的军师颜均,以及著名的社会主义实践家何心隐,他当时就一心要把家乡变成一个人人平等的伊甸园,于是建立了聚合堂,美其名曰自治,其实就是要搞独立。但很显然这个事是一定会被打击的,聚合堂很快就被封建势力的打压下垮掉了。之后何心隐依旧没有妥协,而是到处讲学,宣传王阳明思想,搞得名气很大,甚至他最后还谋划要除去当时的内阁首辅,权倾天下的大贪官严嵩,那么最后又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