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总是想起“起风了”这首歌中的片段,想着自己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一路走,一路停。有时,会在自我内心世界之大中沉溺,走不出自己编织的梦话,而不辨认真假,不做挣扎。忽而,起风了,想起年少的那个TA,似是远去的梦,心随风动,终将时间还给了TA,连同指尖也弹出盛夏。
第一章 这一路上走走停停,也有了几分距离
我们从年少走到满头白发,这一路上走走停停,却也有了几分距离,而心是否也顺着年少的痕迹,走到梦的远方?从现实治疗来看,人生是隐约能看到终点的路,而人在其中是一部走走停停的车,其中思想、行动、感觉、生理是四个转不停的轮子,载着我们的需要、梦想走向渴望的远方(如下图)。
短短一路,走走停停,全因前行,需四个轮子相互配合。那么在不理想的状况时,可能在行动的层面会有很多问题行为发生;在感觉层面是生气沮丧羞耻罪恶感等,生理状况,运动不足,个人卫生不好;在思想上过于疯狂不合理的想法;在行动上不良的或产生问题的行为习惯,此时车子将无法前进,停留在原点打转,内在的需求无法完成,最终将沉溺于自我迷茫中。
起风了,为什么有些人依旧在过去沉浮,而有人心随风动,或快或慢的走向远方?这就要从我们关于当下发生事件的感知机制着手了,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物质是客观存在,而我们对于物质的认识是主观能动的。无独有偶,现实治疗,RobertE.Wubbolding对于人对于外部世界是如何影响内心世界的行为、感受、生理、思想进行了模型化描述(见下图),其中他认为现实世界通过感觉系统处理,进行知觉加工,结合内在理想世界加工,最终产生对应的感受、生理、行为反应。例如一个通俗的例子,在沙漠的中的半杯水,对于部分人而说,见到半杯水,通过感知、知觉认知到这是半杯水,再通过理想世界,产生于没有水的比较,结合生存感,产生喜悦的情绪,同时产生继续走的行为。
引一句禅诗来作为本章结尾“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第二章 心之所动,就随风去了
起风了,是否该启程了呢?走吧!何必犹豫,青春荒唐不负你。 那么我们该如何一路前行? 我们需要的很简单,从不断的疑问开启,找到自己的需要。RobertE.Wubbolding提出了WDEP方法,来逐步将我们从沉溺在自我迷茫中带出。其中W代表期盼、需求与知觉wants, needs, and perceptions; D代表方向及实行 direction and doing;E代表自我评鉴 self-evaluation; P代表计划与行动 planing and action。那么我将以自己的一些问题作为实例,进行一步步思考。
第一步,wants你要什么、探索内在理想世界与需求。
Q1. 那些你想要,没有在生活中得到的是什么呢?
A:管理自己的身材,拥有更健康的体质。
Q2. 什么妨碍你要做你想要的改变?
A:每日的零食、各类美食节目妨碍了管理自己的身材,加之下班后疏于锻炼;
第二步,doing做在当下,解决当前的问题。
我目前一周使用keep运动2次,经常是想要运动,但是总是被懒惰打败,最终摊在沙发上,看着综艺节目,吃着各类零食,过程中很开心,但是睡觉前,很是懊悔并没有很好的管理自己,想着第二天一定要运动不吃零食,但是第二天Flag照常倒塌,以此循环。
第三步,evaluation评估。
Q1.哪些行为是有效的?
A:每周2次的运动,偶尔拒绝奶茶,减少购买零食的次数是有效的。
Q2.我需要做些什么使之更有用?
A:需要提高运动频率、不买零食、少看综艺节目。
第四步,plan行动。
一个好的计划应该包含有五个因素:简单simple,可获得的attainable,可测量的measurable,立即的immedate,参与的involve。即计划要在每个人的动机跟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必须包含正向的行动,用词要选择使我愿意去做的。有效的计划可重复的,而且可以每日实践,应该尽可能立即去实施。有效的计划必须是包含以上过程为主的活动。要评估这个计划是不是确实在执行,是可行的。我立下了新flag,期望不倒:
①每周至少使用keep运动4次;
②一个月只喝一次奶茶;
③仅周末两天才可以吃零食;
通过以上我个人的例子,不过方法是通用的,所谓吾日三省,要反复提问,不断调整,而不是限与过去中不可自拔。这也是现实疗法与精神分析最大的不同,精神分析强调过去经验对于现在的影响,而现实疗法关注当下,以更高效更直接的方式去调整。
对于这一路,内心中依旧满是疑问,当风起时,究竟是少年漂流的痕迹引导着我们,还是我们终需将时间还给当下?以此歌片段结尾。
“我终将青春还给了她,连同指尖弹出的盛夏”
“心之所动, 就随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