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一个遥远的字眼,那段惯于被隐藏、隔离在记忆深处的时期,让人分不清,零到十岁是童年?还是一到十二岁是童年?
第一次看到《偷影子的人》以为它跟《追风筝的人》有些什么联系,毕竟相似的书名,一样的畅销,打着治愈系温暖的旗帜,在一堆畅销书里脱颖而出。我不了解这个作者,亦不了解这位译者,但是很感谢有那样一个人带给我们一本写满华夏文字的译名为《偷影子的人》的小说。
我读了它,并且想为它写点什么,然后我恍然发现了一个诡异的问题,我刚读完它,可是我却立马忘记了主人公的名字,这似乎不太合情理,但是我再去翻看的时候突然醒悟,这个以第一人称缓缓叙述的故事,没有主人公的名字,我私心以为那就是原本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真实的故事,或者是无数个“我”的故事。
“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带点忧愁又有点悲痛,在这外省的小城市里,我拼命等着伊丽莎白垂怜而看我一眼,在绝望中等待长大。”
我们的童年很久都不被人提起了,那段在别人笔下熠熠生辉的年代似乎早就习惯性的被我们抛弃在平行时空里,在忙忙碌碌或者纷纷扰扰的现实生活里遗忘再遗忘。主人公是幸福的,他的现在有从童年走来的人一直陪着他长大,他们和他的童年有着丝丝缕缕又缠缠绕绕的联系,让他的回忆不被抛弃亦不曾遗忘。主人公又是稍微不幸的,他从某一年开始,被生生从父亲的生活剥离,可是啊,他依然长成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妈妈的爱与温暖,支持与陪伴下,长大成人,成为朋友恋人口中优秀的他。
主人公有着别人不能理解的超能力,他妈妈认为那是超人的想象力,那就是能偷走别人的影子,能听到影子们向他低低倾诉,可是越读到后来,这种能力带来的影响似乎越来越渺小。这让我想到了宫崎骏的《龙猫》,童年干干净净,心灵纯净美丽的主人公她们才能见到那些奇妙的动物和景象。所以我想啊,可能偷影子的人也一样,他的童年纯净善良,真诚待人,无论是工具间的伊凡,绑着石膏的吕克,还是又聋又哑的克雷儿,他都能真诚以待,以至于有点懂事有点敏感的他能够成为他们信赖的人,从而成为那个被轻轻诉说秘密的人。
他的童年略微可笑的跟同班同学争斗,为了班里女同学争锋吃醋,渴望长大,渴望变得优秀和强大。可是在那些努力长大的日日夜夜,孤独与脆弱曾实实在在的汹涌袭来过。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尽相同,可是那些脆弱的文字,莫名的忧郁,对黑夜的害怕,对独处的排斥又享受,那些赶也赶不走的孤单曾经真的切切实实存在过。
我们从没像小时候那样渴望长大。
长大后的主人公是一名医学生,在离家几个小时的大城市努力的向上,努力适应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他会因为值班无暇分身,没有假期,他会因为资格考,拼命啃书,努力复习,他说,他学医的目的原本是为了照顾妈妈所有的病痛。他寻回童年的好兄弟,谈了恋爱,和妈妈约定见面,生活潺潺流淌,温暖而又静谧,可是童年的记忆,那些不可复制的经历带着他一次次寻觅,一次次追溯,直到认清自己,直到找回自己真正想要的。
可是啊,他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就在我们努力长大,努力变得优秀的那些年,你得到了友情,爱情,甚至和陌生人的交情,却独独忽略了父母。他没想到三月初星期三的早晨,他没等到母亲的看望,只独独得到母亲突然逝世的噩耗。他不清楚母亲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他们都来参加了她的葬礼,他不知道母亲的心脏出问题好久了,他那时还忙着实习工作,吕克的事情和恋爱的事情。他以为他懂母亲,可是在她逝世后,他似乎才好好看清母亲。
我们就是这样,一边挣扎着一边成长着,总以为自己了不起,却不知道总有人在替你默默承担着,看着你渐行渐远,却还是要支持着你,并且默默欣慰。
我不想像主人公那样善良,或许说有点儿“多管闲事”,他努力的找回童年的伙伴,恋人,努力的经营着每一段关系,我却愿意放手那些再努力也无法拉近的关系,也愿意不去追忆那些本来就难再交集的人和事,那样会活的很轻松。我们愈渐长大,总有那么多人和事,我们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他或者她消失不见,却又无可挽回无可奈何,你总要叹息一声,劝自己,放手吧。
与其给自己频添烦恼,不如多花点心思在亲近的身上,因为光影短,你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个路口就被迫挥手和他们说了再见。
童年,一段想起来像隔了千山万水的时期,我想不起了,也不想想了。它的真正离开,我想不是十岁,也不是十二岁,是有一天,父母离开,你突然真正独立长大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