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西游系列之三:
论悟空与唐僧相认后的关系转变
原创/浔阳苑苑
西游记第14回中主要讲述了唐僧与孙悟空第一次见面并相认的场景,对于二人关系的认定,颇值得再三琢磨。唐僧第一次见悟空时,并不是“见”,而是“听”,
“只听得山脚下叫喊如雷道:‘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
自上方大唐而来的文明唐僧何曾见过如此野蛮率真的出场,立马被吓得“痴呆”。在刘伯钦的伴随之下,才战战兢兢牵马下山,细看端详——悟空正式和被指定的师父相见,他急不可耐:
“露着头,伸着手,乱招手道:‘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
因为五百年的压抑,悟空急于脱身自由,有些沉不住气,单刀直入,迅速暴露了自己谈判的条件和底线——你揭掉如来的金字压帖,我便保你西去取经。唐僧再三确认过后,终于成功取下封条,救出了悟空。
但是悟空毕竟是天生地养,山野村氓,有些妖精气,在与唐僧师徒相认后,由于潜在的彼此的利益冲突,两人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次转变:
1、初获救时:二人相敬如宾。悟空感恩唐僧恢复自由身,欢天喜地,对唐僧感谢之情溢于言表,言谈举止甚是恭敬:
“只见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赤淋淋跪下,道声‘师父,我出来也!’对三藏拜了四拜……”
此处“四拜”可见出悟空的感佩之意,古代的寻常礼节,只不过一拜或再拜,即使是臣子对君主,也只须再拜即可。如《孟子·万章下》中云:“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顾炎武《日知录》中也说“古人无四拜之礼”“自唐以下即有四拜。”西游记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其时唐朝还未盛行四拜之礼,四拜作为正式的大礼主要流行于明朝时期,一般是在正规场合和对待长辈都是四拜。而作者吴承恩身在明代,故而使用了四拜之礼,借此传达悟空重获自由之身由衷感谢唐僧之意。
而唐僧也亲眼得见悟空的神通,感叹悟空本领高强,自慰西行路上有了依仗,多次喜不自胜:
“三藏闻言暗喜”“三藏闻得此言,愈发放怀无虑,策马前行。”
师徒二人言谈间彼此看顾,一团和气:
“三藏道:‘徒弟,你不嫌残旧,那件直裰儿,你就穿了罢。’悟空唱了个喏道:‘承赐,承赐!’”“师徒两个走着路,说着话,不觉得太阳星坠。”
2、打死拦路抢劫的六个匪徒后:二人心生嫌隙。唐僧怨悟空心狠手辣,悟空嫌唐僧絮絮叨叨。尤其在唐僧怪罪悟空杀生、惹祸,言谈间颇有些埋怨悟空惹祸殃及自身的意思。唐僧指责悟空的逻辑顺序值得深思,他的指责逻辑依次是:无故杀生是不对的——山野中行凶也就罢了,大城市里你也乱打人吗?——我是无辜的,被牵连了怎么办?——你要被人告了,你爸爸是李刚也没用——你欠管教,难修正果。哩哩啰啰一大堆,先是以“你十分撞祸”起头,最后的结论就是“忒恶,忒恶”“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一竿子就把悟空的前程给否定了。此外,“山野中行凶也就罢了,大城市里你也乱打人吗?——我是无辜的,被牵连了怎么办?”,这两个指责点也很有问题。第一个点“山野中行凶也就罢了”,这言下之意就是荒山野岭的打死人姑且可以算了,那这与之前的杀生论无疑是冲突的,打了自己的嘴巴;第二个点“我被牵连了咋办?”这话着实很伤人心,出了事急着撇清责任,完全一副置身事外的态度。虽然唐僧是抱着“取经至上”原则上的路,作为取经队伍的核心人物而言,此话也勉强算情有可原;但是作为师父而言,难免显着不仗义不担当。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唐僧虽是佛门中人,但对于士族官阶的意识还是认识明确的,
“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
相似的言论在人参果一劫中也出现过:
“唐僧埋怨行者道:‘你这个猴头,番番撞祸!……若论这般情由,告起状来,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通。’”。
两次责难都强调了一点,说是你爸爸是李刚你也没辙,也许和与唐僧生父陈光蕊是大学士的出身有关系,也和他大唐御弟的身份有关系。
孙悟空岂是善茬,听完连番指责后,心头火起:
“这猴子一生受不得气”,
一纵身跃上云头,撂挑子不干了,跑东海喝茶去了。不过此处悟空对于唐僧还是心底感恩的,对于修成正果还是心有期待的,所以只是言语反驳了几句,最后索性不耐烦使性子跑路了——这也只是缓和之策,所以悟空并没有一个筋斗云赶回花果山,而是去了东海找龙王吐槽。在龙王一番引经据典的好言相劝下,悟空回心转意,恰又路上碰到了观音,连忙说明原委,赶回唐僧身边。
3、观音赠紧箍咒后:二人各有心思,各有忌惮,不得已相互妥协。唐僧惧怕悟空,认为悟空“性泼凶顽”“不受教”。在观音的指点下,他步步下套,引诱悟空:
“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
在悟空成功入了套后,便迫不及待检验成效,
“不吃干粮,却默默地念那紧箍儿咒一遍。”
念了数遍之后,悟空头疼难忍,唐僧于是趁机威胁:
“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
悟空只得俯首示弱。之前引以为倚靠的悟空的广大神通,也已经成为唐僧顾忌的点。心中深恐他不服手无缚鸡之力的自己,反遭祸害,于是乎心生畏忌,生了防备心。这种忌惮之心一直存在在唐僧心目中,在之后收伏了猪八戒后,唐僧之所以每每护八戒的短,实际上是一种掣肘悟空能力的策略。
而悟空为了前程,为了修成正果,气消后自行返回。被唐僧哄骗带上紧箍后,身服心不服。
“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
神通再广,奈何不了头痛之症,在唐僧的恩威并施下,悟空只得暂时认栽,不得已“只得回心,跪下哀告道:
‘师父……我也不去惹他,你也莫当常言,只管念诵。我愿保你,再无退悔之意了。’”“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擞精神……奔西而进。”
整个14回结束后,看得出师徒二人处于同行异梦的状态,与初相识时的温馨和谐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悟空,心猿意马,野性难除,还未真心归顺。紧接着的第15回中就可看出,悟空对于哭哭啼啼的唐僧很不耐烦,称呼唐僧为“那老和尚”“凡僧”,认为唐僧胆小怕事,惜命如金,心下甚是瞧不起他。至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悟空对于唐僧的感情日渐敬重,便是后话了。
(所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