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I 阴影里的唐太宗
上一章 I 第二卷 金戈铁马天下秀【四】进长安一战薛举
撰文 I 容蓝
【五】降屈突李渊称帝
在李渊父子定鼎关中,败薛举、抚巴蜀期间,屈突通与刘文静还在潼关一带死磕。
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确实不是吃素的,打得刘文静几乎就要溃败。刘文静三栅之兵,被攻破两栅,只剩下刘文静自己守卫的最后一栅久攻不下,而且刘文静本人也受了箭伤。此时,义军士气已见低落,桑显和的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但故事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转折。当然故事转折肯定是有引子的,这一次桑显和的引子是当兵的要吃饭。
屈突通的部队与刘文静相持本就已经一月有余,早就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这些士兵都是关中或者河东的子弟,战斗的热情本就不高,这两栅营盘攻下了,真的是累成狗了。
既然累了,就先休息一下,饿了就煮饭吃呗。这是桑显和无奈的决定。做这个决定前我估计他认为刘文静丢了两栅,恐怕只想守住最后一栅,已经没有余力来进攻自己了。
对于深谙行军之道的刘文静来说,看到桑显和埋锅造饭,他立即派兵重起营栅。
也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天爷这一次似乎就是要让刘文静建功。就在桑部炊烟起时,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数百骑兵自南山毫无预兆的就直接攻击桑显和的后背,桑显和的后部顿时大乱。
时刻关注隋军动向的刘文静得知这一情况,马上就露出了他的獠牙,他命令重建的三栅之兵也呐喊而出。一段时间以来,受够了窝囊气的士兵如猛虎出笼,与这支冒出来的部队对桑显和正在做饭的士兵前后夹击,一时间,桑部立即陷入地狱,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效抵抗就全军覆没,桑显和单人独骑仓皇而逃。
桑显和的失败再一次将屈突通推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部队本就已经军心不稳,这一失败消息犹如雪上加霜,屈突通的部下就开始有人开起小差来了,更有劝他投降的言论,但他不为所动,坚持不降,《旧唐书.屈突通传》:
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
屈突通本就已经抱着以死报国的决心,他常常摸着自己的脖子说: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
可见,死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恐惧的了。面对如此的屈突通,我只想说,杨广先生,也还是有追随者的,而且这个追随者还是那种所谓的生死相随。
这个时候,李渊已经攻占了长安,听到长安陷落的消息,屈突通肝胆俱裂。
我相信李渊对屈突通肯定是喜欢的,并想要收之麾下的。因为他坐定长安后,派来劝降屈突通的人,是他的家僮。他派家僮去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告诉屈突通,兄弟,我没把你当外人,我当你是我最亲近的人,你到我这里来吧,这里才是你的家。显然,这是一手感情牌,虽然没有大小王,但全部是A。
面对李渊打过来的这手牌,屈突通连看都没看,直接把送牌的杀了,告诉李渊,你少来这套,我从来就不打牌。
这就是屈突通的胆量,也是他的气节。纵然此时他已经知道了自己在长安的家属都已经落到李渊手里,他依然不为所动,他心里,一直秉持的气节不能丢。
所以我常说,古代这套忠君的理论体系很荒唐,而且这种荒唐依然有意无意的持续到现在,很多团队或者团伙,将这种理论体系贯彻得甚为彻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则和套路要求下属对头儿的追随要死心塌地。当然,像屈突通这样的下属,现在也是难找得很了。
不接人家送来的牌,还杀了人家的人,那只能开始想剩下来的辙了。屈突通的辙是有的,不过从结果来看,似乎并不是好主意。
屈突通命令桑显和镇守潼关,他自己率领部队主力东去洛阳,准备投奔越王杨侗。令屈突通没有想到的是,他前脚刚走,桑显和便献潼关投降降于刘文静,当然,还捎带上了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
得知屈突通的去向,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率精骑与桑显和一道前去追击屈突通。此时屈突通的部队刚刚到达稠桑,窦琮和段志玄这俩猛人的部队就追上来了。
看来走是走不了了,既然如此,那就打吧。
看着屈突通结阵自守,一副拼命的架势,窦琮这个坏小子心眼就上来了。他叫来屈突寿,说,你去劝劝你老爸吧,他跑不了了,我们老板有交代,只要他投降,会好好对待他的。
当然,我肯定屈突寿是知道自己老子是什么人的,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屈突寿到底对屈突通说了什么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这事情的结果却是令人动容遗憾,《旧唐书.屈突通传》说屈突通朝自己的儿子大喊:
"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
我想屈突通说出这句话,肯定心里是在滴血的,声音也是哽咽的。我以前与你是父子,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仇敌了,这是一种什么味道,血泪交织,无可奈何。
屈突通喊完了还命令身边的人用弓箭射屈突寿,当然是没有射着,这位屈突寿先生后来袭了屈突通的爵位,也是大唐的一家国公爷。
纵然屈突通是心如铁石,但他的这支部队却跟他并不一样,桑显和只用了一句话,直接就搞定了这帮人:
"京师陷矣,汝并关西人,欲何所去?"
这句话在当时,绝对是顶级的心里战术。这支全是关西、河东人的部队,本来就已经快要到了崩溃的边缘,桑显和这句话犹如一阵雷鸣锣响,立马就让这帮兵哥哥反转剧情,纷纷丢下武器投降。
大势如此,屈突通自知独木难支。这一刻,他是崩溃的,但是我坏坏的认为,这同志其实是在找一个大大的台阶让自己下来。
这个台阶大得让当时天下的人们都没有看清楚,因为台阶上缠绕着屈突通的忠君大义和被逼无奈:
通知不免,乃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鉴察。"
臣已经尽力了,老天爷也可以为我作证。屈突通之前圈圈绕绕,包括箭射儿子,他要的,不过就是这一句而已,显然,他的目的实现了。
李渊确实没有亏待他,授其为兵部尚书,封蒋国公,并任其为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搞定屈突通,刘文静迅速派兵平定了新安以西地区,将河东也纳入了新政权的版图。李渊封他为大丞相府司马也正是因此功劳而得。
此时,隋杨广大业十三年,隋杨侑义宁元年。十一月。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篇幅来讲屈突通,是因为这个人,几乎可以说是隋朝西京的最后屏障,他归降后,成为李世民得力的助手,与李世民一起,平定四方,争夺帝位,最终登上凌烟阁。
时间来到了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我们暂且还是称为杨广大业十四年。
这一年正月二十二日,李渊任命世子李建成建成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任命李世民为副元帅,发兵十万。目的,攻打东都并宣布政令:
二年春正月戊辰,世子建成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太宗为副,总兵七万, 徇地东都。
对于发兵人数,从诸多史料来看,应该是十万比较准确。
但对于李渊的这个动作,在新、旧《唐书》中的记载,都类似于上面这一句,而司马光老先生在《资治通鉴》中却说:
唐王以世子建成为左元帅,秦公世民为右元帅,督诸军十馀万人救东都。
我们几乎找不到这件事的真实的前因后果。也就是说找不到李渊的作案动机和造成的后果,就像今天有人报案,说看见在哪里有人杀人了,但当警察赶到的时候,就看到地上有一滩血,当事人都不见了,一下子就扑朔迷离起来。
对于李渊干这件事情的动机,史学界有一般持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倾向于支持司马光老先生,说李渊是去救东都的越王杨侗,因为这个时候李密在攻打东都;第二种观点倾向于支持李渊是想去捡渔翁之利,趁机攻打东都。
我个人比较认同盛奇秀老师在《义宁二年唐出师东都议》中的分析,李渊就是去攻打东都的。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后来退兵,盛老师也有比较到位的分析。
这次出兵,在大业十四年的春天,不过是李渊集团的一个插曲,在历史长河中,甚至连一个浪花也没有击起。
这一年三月十日的夜晚,江都的夜色格外的凄凉,星河暗淡,四野孤寂。
时任右屯卫将军的宇文化及与弟弟宇文智及伙同司马德戡、裴虔通和元礼等人在江都利用骁果军思乡望归的心情煽动叛变,在杨广的寝殿之内让令狐达这个刽子手缢杀了杨广。
电视剧《开创盛世》中,杨广谢幕的那场戏,在我看来,是符合杨广的性格的,他纵然一生矫情饰行,好博虚名,但他也是一生骄傲,到死都要求用天子的死法。
杨广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当然,他的隋王朝也几乎跟着他走到尽头。
在隋末时节,杨广作为一个帝王,也许他的行为可能真的就是暴君所行,但历史过往,今天我们回过头去,再来看看杨广这个人,突然发现,他其实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心肠狠毒,只不过因为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历史定律和后继者的政治需要,杨广,不得不下地狱。
宇文化及杀了杨广,也跟着李渊的套路有样学样,立杨广的侄子秦王杨浩为帝,自任大丞相,准备率领隋朝官兵十余万人西归关中。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不知道宇文化及和他手下这帮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居然想着回来跟李渊抢关中。纵然是为了平复手下将士回归的愿望,纵然他手里有十万关陇子弟,但此刻的李渊,已经成长为所有起义政权中起码排名前三的势力了,怎么可能将到嘴的肥肉轻易吐出去,而且,他也根本就没有决心和信心能够胜过李渊。
宇文化及的梦想还在路途中,长安就收到了他杀了杨广的消息。这对李渊来说,毫无疑问,宇文化及帮他清理了前进路上的最后一块堵路的石头,杨广死了,他马上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走向他的那个梦想,称帝。
隋杨侑义宁二年,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王李渊。李渊再三辞让,百官三请,套路演完,李渊即帝位于太极殿,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推五运为土德,色尚黄。
当然禅让不过是李渊自欺欺人的手段而已,这个用比较粗俗一点的话解释,就叫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这种掩人耳目的明白之事,古往今来,无不如此,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就像今天的很多苍蝇老虎,上午还在台上反腐倡廉,下午就腐败被抓,这些人的嘴脸跟李渊们的套路其实如出一辙,只不过,面对的绝对权力不同而已罢了。
李渊,终于坐上了那把梦寐以求的椅子。如果我们从大业九年开始计算的话,李渊从萌发创业之心到大唐集团上市,前后只用了约六年时间。即使此刻还是创业板,但这种速度和企业运作的能力,与今天任何一家企业比起来,都会甩开几条街去。
我们由此也可以想象意向,就算李世民这个副总经理如何的了得,如果李渊这位总裁不行,这种高难度动作,恐怕也是没这么容易完成的。
爸爸做了皇帝,儿子当然因父而贵,这个套路是全世界的准则,而且不适用于20/80原则,因为这个准则的标的是百分之百。
武德元年六月一日,李渊封李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刘文静为纳言。六月七日,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对于这几个人的封赏,我们稍作解读。李世民的尚书令,就是六部尚书的顶头上司,相当于今天我们的国务院总理,裴寂的右仆射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务院副总理,刘文静的纳言这个官职,作用就是上传下达,“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央办公厅主任。
当然这个解读不一定准确,我只是为了给大家说明一下当时这几个人在初唐朝廷的大概位置,因为这与裴寂和刘文静这一对曾经的好朋友的未来有着一定的联系。
开唐盛景,建成、世民、元吉,兄弟三人,一并站在了李渊的身后。已经故去的太穆皇后在九天之上,静静的看着他们,她也许不知道,从这一刻起,其实,他的儿子们,就已经走在了那条充满荆棘、充满悲伤的道路上,这条路,从来,就没有人能够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