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德国人常用“如坠分数中”来描述一个人陷入困境,由此可见分数是一个让人迷茫的数,想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分数困难就更多。
学生在三年级已接触过分数,简单地认识了分数——《分数的初步认识》,但是没有明确分数的概念。五年级分数再认识,目标是:进一步认识分数,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的意义,感受到分数、分数单位的价值,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是一节概念课,我上过好几遍,也听过其他老师的课,一般都是 组织学生画一画、涂一涂、折一折,用分数表示出来,并且是老师提供素材,要学生分什么学生就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的概念,什么是分数单位,再练习,这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表面上看,这样并没什么问题,练习也很热闹,很顺利,但实际是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分数?为什么要有分数?分数有什么用处?
第一次上课前,我们先在组内研课,我先把我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设想在组内交流,大家提出建议,我又做了修改,最终确定了教学方案,我也对这节课很期待。在五四班第一次磨课,课后我自己就感觉很糟糕,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一年多的时间学生忘的差不多了,在自己创作分数这一环节就花费了不少时间,后面练习题设置的太多,面面俱到,慌慌张张还落了课,用一个词形容这节课就是“慌乱”。大家给我提出的建议就是,一、思路不清晰,课前没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二、板书乱没有调理,不利于学生回顾的时候梳理。三、练习题太多了,要有所侧重,有舍才有得,才能重点突出。四、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学生创作的分数不是平均分)没有抓住,没有利用,很可惜。
根据大家的建议,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两个地方的修改,一是创作分数环节,我给学生准备了彩纸、圆片,让学生自由创作,再从中选取有代表的分数直接粘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二是课堂活动环节,让学生圈一圈,在活动中感悟:同一个单位“1”找出不同的分数,所包含的实际数量不相同;单位“1”不同,相同的分数所包含的数量也不相同;实际包含数量相同,单位“1”不同,分数也不想同。
第二次上课也是组里的公开课,用的是五三班的学生。这次感觉比第一次好 ,首先是思路清晰,而且比第一次有深度,让学生通过活动更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但还是有缺点,就是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不自然,不流畅,时间把握不好,显得有些急促。如果把分数创作环节放在课前完成,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地创作,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创作,学生就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也会更从容一些。
刚上完公开课,马校长就交给我们组一个任务,有一个送教下乡活动,要高数组出一节课,我就想趁这个机会把这节课再磨一次。刚好周五、周六国培学习,原教研室教研员杨建斌老师做了《实现深度学习的基本策略》的讲座,其中一个案例就是《分数的意义》,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深度教学就是深刻把握数学的本质,深刻剖析数学过程,深刻挖掘数学思想,深刻揭示数学联系,是教学的厚度和广度而不是我认为的难度。
周日,我又对这节课进行了修改,课前通过数数回顾自然数的意义,引出自然数的单位:“1”,再扩大“1”的含义,为认识单位“1”作准备,也沟通了自然数与分数的联系。为了让学生感受分数来源于生活,分数就在我们身边,我就编了一个故事,让学生从中发现分数,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创作的分数,讲一讲是怎么创作的,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 ,通过比较分析分数的创作过程,得出分数的意义。最后用分马的故事作为拓展,同时对学生提出了希望。
周二上午,和吕店思贤希望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共同来上这节课。课前没有和孩子们见面,孩子们和陌生的老师上课,感觉害羞放不开,我自己也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互动、会煽情的人,使出了浑身解数,感觉还是不够理想。岳晓红老师给我提出的几点建议是:1、在总结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小组内说说,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再让小组汇报。2、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动手、动脑、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不够。3、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是的,学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 磨课”的过程就是对于课堂教学想法不断推敲,对于课堂教学设计不断调整的过程;“磨课”的过程也是磨人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一节课不会完美无缺 ,但我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