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的时候回家,给高三的表妹讲解高中地理,我以为时隔8年已经忘的差不多,但是拿起书本,讲世界气候形成原理、地形地貌毫无障碍,对于小姑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也可以一针见血地提出改正意见。这让我不仅有些许的得意。
没过几天,家中发生的一件民事纠纷案件又将我打回原形,作为一个已经学习了六年法律知识的人(虽然近两年工作不接触法律),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发现学了那么多年的法律概念已然没有印象,当初明明分数考的很高的民法学知识体系已经崩溃,所有的知识需要靠着度娘才能想起来,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怪不得我爸总说我学的知识都到狗肚子里去了。
有些知识就是记得这么深刻,但是有些知识,你感觉自己已经明明是这么努力的去记忆了,但是却永远没在心里面。
这就引发了一个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为什么如今自己的读书效率总是这么低下?为什么明明已经反复读了好几遍却还是转眼就忘?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在日常总是用不上?直到后来一天,洗衣服无聊的时候听了《罗辑思维》183期《如何成为一名高手》,里面讲的内容让我忽然犹如醍醐灌顶。从而明白其实很多时候,并非是我们读书少、读书不精,而是我们读书不在心中,知识也还在书本之上。
其实这期节目给我们讲的是成功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只占了小小一部分,但是就是这一小部分,让我后来的读书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而我在听完《罗辑思维》183期并研读完这期节目推荐的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的思维看世界》后,对读书之道也有了三个的认识。
读书之道一:读书,挑对自己来说有挑战的书来读。很多人喜欢读书,但是喜欢的是漫画书、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等一些故事情节性较强、理性思维较弱、不需要怎么动脑子的书来读。很多人认为读书读得就是一个畅快感,但是我不得不说,想要增加你的文化底蕴,想要像被人说的那样深沉你的气质,我们就不得不读一些对我们来说有些难度的书,比如说过目即忘的哲学、艰涩难懂的经济、文字娟秀的文学以及思想深邃的杂记。只有读懂这些书,并领会其中的真意,我们才可能真正的成长,因为,这些哲理名言将化为你的骨肉血脉,成为你可以吸收的营养。而那些能让你快意恩仇的小说,一般来说就真的是只能给你一时的快感,快感之后,你的空虚反而会越大。
读书之道二:读书,让自己脱离舒适的环境。读书并非是一个舒服的过程,古人总是说“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虽然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要比古人好的多,我们可以舒服的窝在沙发里,手边放着一杯袅袅香气的咖啡,耳边放着舒伯特或者莫扎特,给自己营造了一种小资的、文艺的氛围,仿佛自己在这种环境下,真正的能品味到书中的知识真味,但是真正能印刻在你脑海中的仍然是你正儿八经的坐在书桌前,一手捧卷研读不休,一手拿笔写读书笔记时读的书,而你窝在柔软的床上、埋在舒服的沙发中读的那些书,虽然可能在当时来说,仿佛为你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或者对你的思想有很大的启发,但是,不过两天你就会发现当时读的内容所剩寥寥无几了,可以说已经毫无所获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在舒适的环境下,你的思绪、你的各种行动能力已经被认为的放缓了,比如,当你看到书中说谈到的一种说法时,你很有感触,你想把它记下来并标记上你自己的想法,但是慵懒的环境让你不想动弹,你会想着:我过会再来写我的读书心得吧,可是等到时过境迁,你再来补得读书心得已经不是你当时所感触到的思想了。这也可以说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另外一种解释了,你只有当时记载的才是你当时的所想,任何时间的蔓延都只能让你当时的思绪溜走,而舒适的读书环境,会增加这种思想溜走的几率。所以想真正达到自己想要的读书效果,那就离开舒服的读书环境吧,为自己创建一个真正适合读书的环境。
读书之道三:读书,让新知识不断冲击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你的完善自己的世界体系,如果我们只是在自己所熟知的领域了徜徉,固然,我们可以感觉到如鱼得水,但是我们也只会是固步不前。真正能让我们成长的读书应当是用新学到的、不同于我们曾经知识体系的知识去将我们固有的知识体系打乱揉碎,然后用我们自己的理性思维去抽丝剥茧,用现实客观去验证是新来的知识正确、更符合我们的价值观,还是我们旧有的知识正确,我们可以一直坚持,这样的一个冲击的过程,即使被人所说的自己与作者交流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知识被动的接受作者想传达给我我们的信息,那我们只能被称之为一个没有CPU的接收器,这种囫囵吞枣的知识吸纳,其实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补益,只有说,我们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辩驳作者的价值观,才是一次旗鼓相当的交手,这样的读书,也才能让你感觉到畅快,因为在此过程中你不是寂寞的、你是有同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