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跟外婆回老家三个多月了,回来后发现长大了,最重要的是性格、情绪也改变了许多。当然也有一些不良行为,就是不准点吃饭、随便“袭击”他人。在他去的这段时间里,参加了一个叫做“正面管教”的线下分享课,感觉不错,买了书回来研读,真是颠覆我对孩子的教育观,重新审视以前的教育基本都是简单粗暴——权威式的管教。所以,他的许多不良行为(爱吼叫)基本都是自己教育导致的,跟孩子没有任何关系。
不良行为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良行为是孩子知道自己行为是错的,而故意为之,其实不是这样的,像“吼叫、哭闹、叛逆……”这些所谓的不良行为其实就是他们为了寻求归属感与价值感而做出的错误理念,最后转变成错误行为。在他们这个年龄段,认知系统还不够健全,不知道对错好坏,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认为这些不良行为是获得自身需要的正确方式。当我们了解他们所谓的不良行为,是不是就会更同情、更能感同身受、更能包容、更能理解他们的这些行为。
解决问题——启发式提问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哭闹、犯错时,基本都是采取制止“不许哭”,而且还要加上呵斥、恐吓,“再哭打屁股”,如果还是不行就是武力加棍棒。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里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什么很多家长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呢?这样效果最明显、立竿见影。他们觉得这种方式能让他们记住,也是对他们不良行为的惩罚,这种教育方式短期可能有效果,长期会对孩子造成愤恨、自卑、报复、自暴自弃等行为。
如果我们理解孩子不良行为的真正目的在于孩子寻求关注、归属、价值。我们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启发式提问,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什么是启发式提问呢?通过一些引导性的提问,让孩子把问题原因说出来。比如: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受?你从这件事学到了什么?我家宝宝不准点吃饭,而且每次都是跟着喂他,一顿饭下来花费半个多小时。这次我尝试用启发式提问问他:如果不吃饭会怎么样?他说:“会肚子饿,身体不好。”“身体不好会怎么样?”“会生病”“生病了要怎么办?”“要打针……”呵呵……一说到打针,自己拿着勺子大口大口吃饭了,看来效果不错哦。许多家长认为如果不采用武力、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是纵容孩子的行为,会把孩子惯坏,深究原因还是他们不知道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当我们清楚这些以后,就会学着去理解、同情、感受孩子的行为,通过启发式提问一起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让我看到教育孩子的曙光,也多了一份期待,以前都觉得教育孩子是个头疼的事情,想当然的认为运用权威式教育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而通过阅读正面管教,感受到正面管教既不是权威式也不是纵容式的教育,而且通过去理解孩子,倾听孩子背后的行为,跟他们成为朋友,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一种自律、自信、自尊、自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