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黄蜂挂上了标准-6
标准-6是一种地对地导弹,他的战斗部是只有63.5千克高爆破片杀伤战斗部,但是马赫数却高达3.5,弥补了战斗部威力的不足。在2016年的一次测试之中,“约翰·琼斯”号驱逐舰就是使用“标准”-6导弹击沉了退役的“鲁本·詹姆斯”号护卫舰,这艘护卫舰的排水量高达4100吨,但是却被击沉,足以看出这种导弹的威力。
美国于是在2024环太平洋军演的时候公开展示了“标准”-6的空射版本AIM-174空空导弹,在展示中,它被挂载在了VF-2战斗机中队的一架F/A-18E战斗机上,并且在此后的视频中,“卡尔·文森”号航母上也出现了F/A-18E同时挂载机腹中线副油箱、AIM-174导弹、AIM-120导弹、AIM-9X导弹,并且大概率会保留“标准”-6所具备的优点。它也被纳入了海军武器库,这意味着美国海军拥有了四级空空导弹体系。至于美国的四级空空导弹体系,从远到近分别是AIM-174B、AIM-260、AIM-120D、AIM-9X。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超级大黄蜂”挂上了“标准”-6,使美国舰载战斗机获得了一种防空、反导、反舰的全能导弹。
AIM-174在“标准”-6的基础上取消了第一级动力,但是空射时载机自带了较大的高度和速度,并且空气阻力远低于地表和海面,因此最大射程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可能更远。而相比较被移植至地面防空系统的AIM-120和AIM-9X,射程被缩短至空射版本的一半都不到。
因此,AIM-174的主要作战目标就是提高射程,使导弹直接越过前置战斗机巡逻机组,对地方的预警机和加油机等关键节点目标实施压制和摧毁,给予敌方重大打击。
那么为什么要针对预警机呢?首先,在典型的空战态势之中,预警机不仅是高价值空中资产,而且是整个组织中的关键探测和指挥的通信中枢。于是,对地方的预警机进行打击就格外重要了。
但是AIM-54也有着差不多的作用,那么AIM-174究竟比AIM-54强在哪里?我们首先来看看超远程空空导弹面临的首要问题——载机平台以及载机所在的作战体系,有无能力为导弹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直至锁定目标范围为止。另一方面,电子对抗和隐身技术的发展也对超远程空空导弹的使用形成了制约。
美国空军F/A-18E/F所使用的雷达是较新一代的AN/APG-79,T/R组件采用的是四封装“瓦片”式结构,尽管天线阵面的质量只有43千克,但是探测距离可以达到AN/APG-65/73的2-3倍,并且可以对空中目标进行ISAR成像等功能。
AN/APG-65雷达性能已经被公开,根据相关指标进行换算,AN/APG-79雷达在取下限值的情况下,对雷达反射面积为2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至少有206千米,远超于F-14。也就是说,在这样的雷达性能下,F/A-18E/F可以在370公里外探测到大型预警机、加油机、运输机。
支持AIM-174的另一个因素来自于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作战体系,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计算处理并传递给己方的其他单位。
“标准”-6在2016年创造的430千米拦截纪录中,提供目标信息的传感器书点就是一架F-35B。如果将此次行动中的“标准”-6换成AIM-174,发射平台换成F/A-18E/F;那么就是具备隐身能力的F-35B前出进行隐蔽探测,F/A-18E/F在后方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在保持最低总体信号特征的状态下完成导弹的瞄准射击过程。
这两款导弹的差异点就在这里,将网络化武器特性和多用途打击能力结合后,挂载AIM-174的F/A-18E/F成为能有效将整个舰队的杀伤网范围扩大的重要节点。
冷战结束以后的30余年中,不惜一切代价强化空空导弹的射程,并没有成为各国发展的主流选择。不仅此前没有出现AIM-174 这样的超重型号,就连 AIM-54重量级别的全新型号也极其罕见。只有俄罗斯在原R-33 系列导弹的基础上有所实际发展,并衍生出了R-37。
真正成为超视距空战主力型号的新一代导弹,无论是AIM-120系列还是“流星”,乃至于PL-12甚至PL-15,都在重量尺寸与射程的选择之间保持了较为审慎的态度。虽然这些导弹射程都在不断增加,实际作战能力句远程导弹转化;但重量和尺寸的增长,却也都控制得比较严格,都基本停留在传统中距导弹的级别上。
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战术飞机对于携带武器带来的一系列代价非常敏感,包括重量、阻力、信号特征的增加。导弹武器性能指标的严重失衡,有可能导致“战机/导弹”组合、或是更大层面上的系统综合性能受到损害。以航母舰载机的防空任务举例,最终决定出动架次需求以及可拦截威胁数量的关键要素,在于舰载机能在预设阵位上携带多少武器载荷、维持多长的战斗巡逻时间。导弹的尺寸重量增加,就意味着战斗巡逻时间的缩短,以及开火次数的减少。
尽管时间近似,而且F-14D携带的导弹数量要多出一枚,并拥有射程极限更大AIM-54:但由于三种导弹的使用高度、射程覆盖区域存在显著差异,F-14D而在应对战场态势的灵活性、持续交战能力、拦截威胁的数量,都相较FIA-18E处于劣势。如果F-14D携带最大数量的6枚AIM-54,随着导弹总重量接近翻倍,可用战斗巡逻时间将大幅度减少,同时任务灵活性也将严重恶化。
同时更为致命的问题在于,雷达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探测距离越来越远,对于微弱信号的分辨能力越来越强。导弹在机体外携带形成的雷达反射信号特征,已经成为影响载机战场生存能力的关键要变即使是不能真正隐身的三代机,实际也需要尽可能地降低雷达信号反射松资积,这样才能在配合电子干扰的湾况下,有效地降低对方的稳定跟踪距离和锁定成功概率。
于是我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AAAM项目中,对它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今,美国海军在远程空空导弹的技术路线选择上走的依然是AAAM道路,计划研制出AIM-260JATM,也就是适应隐身战斗机弹仓的导弹。
相较于AIM-260,AIM-174在定位上更接近一把“牛刀”。“标准”-6 单价高达400万美元一枚,不会用来对付常规目标。在未来的交战中,真正作为制空主力的组合依然是携带AIM-260或者AIM-120的F-35;但会有一定数量的F/A-18EF 携带着AIM-174,不断寻找合适的机会针对高价值节点目标发起远程刺杀。
在未来的某一天,美国海军宣布研发出隐身战斗机专用超远程空空导弹似乎也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