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电视剧的我又把《琅琊榜》温习了一遍。记得当时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能看到晚上两三点还意犹未尽,一群聪明人的较量让我这个观众直呼过瘾。
我对这部剧的整体评价就是,情节紧凑,没有多余冗杂的情节,一环扣一环,中间错过一集就会觉得自己不知错过了多少精彩;服装精美,配饰漂亮,即使莅阳公主穿的丧服也不是过于单调,而且配饰并不显得过于雍容,简单但也不失威严;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入目三分,而且有层次。因为本剧的跨度本身就有三年左右,每个人物经历过一些事情以后都会在自己身上烙上烙印,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言豫津,连梅长苏都夸他长大了稳重了。
即使好评如潮的《甄嬛传》我也没有看多少,总觉得那些后宫争斗爱恨情仇,格局未免小了些。这才爱上了《琅琊榜》。男主有三个名字,林殊、梅长苏、苏哲,我还是更喜欢梅长苏这个名字,林殊已死(面目全非,性情大变),苏哲只是梅长苏的化名,他就应该是梅长苏梅宗主。梅长苏跟霓凰相认的那场戏,拍的让人肝肠寸断,但是就如梅长苏后来所说,他对霓凰的心从未变过,但是他已经不是原来的林殊了。经历过岁月,如今心中的爱定然与十几年前不同,残存的幻想不足以让浓情继续。在54集的剧情中,感情戏特别少,所以即使作为女一号的霓凰戏份也并不是很多。所以这部剧也算是不折不扣的男人戏。
纵观全剧,起关键作用的人物都是林殊或者林燮的旧友。为梅长苏治病的是父亲故友的儿子蔺晨,梅长苏要辅佐的是自己以前的好朋友景琰,在宫中接应的也是老友蒙挚,请来朝堂论辩的是自己恩师的朋友周老先生。不过也不能这么绝对,甄平,黎刚,飞流,宫羽他们也都是后来结实的,因为梅长苏要做的事在庙堂,而他本来自京城,所以过往的关系肯定能用得上很多。
剧中有三个大场面,场场震撼。
一、景睿生日。京城权贵到了不少,杀婴事件的推波助澜,景睿的身世,谢卓两家的恩怨,谢玉的提前部署,赶尽杀绝,如果不是最后言侯的出现,莅阳的以死相逼,也许当夜的那场杀戮会有其他不一样的结局。虽然最终化险为夷,但是偶然事件的出现也为剧情的推波助澜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只是,言侯的出现跟之前梅长苏对言侯的救命之恩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为了保证事件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梅长苏做的功课可见一斑。
二、九安山之乱。当时的惨况激烈,看两军人数对比就知道了,三千对五万。最后都打到猎宫门前了,如果不是援军及时赶到,然后也没有然后了。不过后来提到的景琰也可以等誉王攻下九安山之后再把誉王给剿灭,如果景琰不能及时赶到,这也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当然,导演编剧不会让这么演的。
三、逼皇帝同意重审赤焰一案。堂堂皇帝被别人束缚住手脚,只有就范的份儿,看着也让人心酸。可是最后皇帝与林殊的一番话也不无道理,到底,是祁王萧景禹和林燮过于张扬,不顾皇帝内心的想法才让小人谢玉和夏江有机可趁。如果自己相反就可以反的情况,就应该像景琰一样,安排妥当,情形不对则反。这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呢?皇帝的惧怕也就来自于不是祁王反还是没反,而是只要他想反随时可以反。这种猜疑心被别人所利用的话,已经到了不问事实真相只相信自己内心的猜疑地步了。祁王在狱中说的那句话‘’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而事实上伴君如伴虎,不论父是否知子,子是一定要知父才可以的。
每看一遍,都有收获。看聪明人过招,旁观的我希望自己能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能精进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