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自己有些木讷,有些笨拙。小伙伴们在乡村广阔田野中放肆地追逐游戏时,我只能用羡慕的眼神追随他们欢快的背影。也不是没有参与过,受宠若惊地置身其间游戏时,不是磕了头就是碰了脚,一场趣味十足的游戏就只能在我嘹亮的哭声中草草收场。
于是很多的时候,我常常望着屋前那座高高的山出神,看太阳日复一日的隐没其后。也有过爬上山顶看太阳到底去了哪里的冲动,但逐渐降临的夜色让我失去了这样的勇气。
终于等到上学识了字,语文书成了我唯一的读物。一定会在发下新书的第一天将整本书读完,然后搜罗哥哥姐姐的语文书,一遍又一遍的看。三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生平的第一本小说《武林志》,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小说的主人公叫东方旭,那本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八十年代的农村是没有多少课外书可看的,幸运的是有个亲戚是小学教师,我常常像个老鼠一样在他家几平米见方的凉房里翻腾,什么《花城》、《少先队辅导员》之类的杂志,别无选择地照单全收。还记得《花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迷信的母亲让人算命,说自己的小女儿与自己相克,只能是你存我亡的结局,算命师让母亲早做打算。母亲纠结痛苦,犹豫不决的夜晚醒来,却见小女儿的胳膊蛇一般缠着自己的脖子,于是认定女儿要害自己,于是动了杀念……那时,没有为那位母亲的愚昧无知感到可悲,只有深深地害怕,害怕我和母亲是不是相合,害怕自己在睡梦中用胳膊缠了母亲的脖子,惴惴了许久,终于没看出母亲有嫌恶我的意思,这才放了心。
后来,转到城里上学。正是读琼瑶、金庸、梁羽生的年代,那时已经有了租书摊,掏不起租金的我,只能利用同学还书之前的最后时限疯狂地上课读、下课读,语文书下面永远压着一本厚厚的小说,间或从小说中回到现实,看一眼讲台上那位永远照本宣科的语文老师,从她意味深长的眼神中再次进入到小说世界里去。现在想来,我要感谢那个语文老师对我“违规”行为的视而不见,她当时的宽容可能保护了一颗喜欢阅读的心。
就这样在阅读的路上走着,看到了故乡高山那边一片一片的海,非要说阅读有什么用的话,总结起来大概有两点:一是言传身教地培养了儿子阅读的兴趣,使他在语文学习的一些方面比较轻松,也算是为他学习减负做了一点儿贡献;二是自己的人生说不上跌宕起伏也算是一波三折了,但每每陷入困境时,便从阅读过的书籍中汲到到了力量,始终相信“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太阳在照耀”,始终相信“生活不会像我们想得那么好,也不会像我们想得那么坏”,始终这样还算乐观地与生活肩并肩地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