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是喜欢写作而是喜欢阅读的人。到了一定阶段,肚子里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于是成为了作家。
多萝西娅-布兰德的 《成为作家》这本书买来了两年,我看了三遍,它首先告诉我们作家是可以培养的,不是天生的,大部分作家都是“自学成才”的,毕竟大学院校里没有专门的“作家”专业,那么我们普通人能否“成为作家”呢?答案是肯定的。换句话说,只要在写作,就可以被称为作家,作家人人可为。其实说出这句话,我心里很虚,也在心底偷偷地笑自己自不量力,自己几斤几两也不掂量掂量,但我坚信,作家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培养出来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自从进入简书,找到了这个写作爱好者的平台,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只要坚持,只要坚强,只要坚信,就一定能够实现。
每天早上五点就自然醒来,到现在已经连续五点早起400天了,正应了那句“有目标的人睡不着,没目标的人睡不醒”,坐到书桌前拧开台灯,不说话不读报不刷手机,也不看昨晚没有看完的书,提起笔就立即开始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比如昨夜的梦,前几天的部门活动,真实的或虚构的谈话,或者跑步时突发的灵感火花,再或者看到一篇好文章或一段音频对你的感触和思考,总之,清晨刚起床头脑清醒意识清晰,可以快速而不加评判地写下来,至于写得好坏或有用与否并不重要。第二天早上继续开始,不重读已经写下来的东西,一定要在没有进行任何阅读之前开始写。
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里谈到他小时侯曾经读了大概六吨重的连环漫画书,当时看到这个“六吨重”着实吓了一跳,说实在话,我小时候连六斤都没有读过,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有限,连吃饭都是个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买书,更何况我爸爸是一个很古板的人,绝不让我们看课外书,他认为那些连环画是“菩萨书”,对学习没什么用处,在他们那一辈人眼里那是禁书。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连环画,我记得是《铁道游击队》,那种馋,那种阅读的渴望至今依稀记得,回到家急急忙忙躲到柴火堆里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可能是看得太投入了,爸爸什么时候站在我面前我都不知道,那把我吓得,挨顿揍那是少不了的。从此,我再也不敢看连环画或小说书之类的了,因而我的童年阅读量非常稀少,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因而很遗憾,直到现在都没能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也因此傻傻的分不清楚《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谁跟谁到底什么关系。
一直到上了初一,才有机会接触到课外书,最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张老师,他教我们语文,他的文采非常好,文字功底深厚,经常在报刊杂志上见到他写的文章,对我触动非常大,而且他对我非常好,经常让我去他宿舍看书,第一次他推荐给我的是周德钿老师写的一本乡土文学《镶上蓝天的星》,至今我还清楚记得主人公华华以优异成绩考上中专,因家境贫寒,面对高额学费父母苍老无力,华华就自个儿卖牡丹花籽筹学费的故事,我废寝忘食一气呵成,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打动,看得是热泪盈眶,也深知作为一个作家,感情丰富是第一要位的,你写出的东西要能感染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让人能够体验到生活之于人带来的酸甜苦乐,感同身受。从张老师那里接触最多的就是散文了,那时候觉得散文意境很唯美,对“形散而神不散”也心领神会,每每读完一篇,我都要去对“神”细细琢磨: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想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让读者看后有什么阅读体验。
随后,因我爸做生意搬家,搬到了老茶站里,有一天我在一个杂物间里发现了“新大陆”,让我喜出望外,那里有一房间废弃的报纸和杂志,真的令我着迷,我蹲下来随手拿起一张翻看,一看就是一整天,我爸找不着我,后来他发现我在那房间看报纸,这一次他不但没反对还很支持,他认为报纸是好东西,要多看,还特意给我弄了个桌子放在窗前,让我坐下来慢慢看。从此,《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安徽工人日报》和当地的《黄山日报》成了我案头的主要读物,我一发不可收拾,不但一篇一篇看,而且对《副刊》上的优美文章段落还摘抄下来,甚至剪辑下来贴在我的笔记本上,常学常悟,常悟常新。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会了写日记,而且一直写到今天,不能说是坚持,只能说纯属个人爱好,如果觉得某件事需要努力和坚持才能完成,那这件事大抵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因为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骨子里不愿意做啊!去年回乡我特意去把那些日记本整理了一下,有40多个本子,50多万字了,想必这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笔重要财富了。虽然跟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作家没法比,但至少也是我成长路上一点一滴的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荀子说的话给了我非常大的精神力量。
由于喜欢上阅读,而且日积月累,读得多看得多,心里就想把它写出来,就跟季羡林大师在谈到阅读和写作关系时,幽默而又形象的比喻“水喝多了,自然就有尿了”。初二那年我开始尝试着自己写文章,而且向爸爸给我订的《少年之友报》上投稿,居然一投就中,看到自己写的“豆腐块”变成铅字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也是第一次在报纸上见到自己的名字,真让我着实兴奋了一把,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爸爸时,他还不相信是真的,以为是同名同姓,再看到最后有学校地址,他才敢相信。他狠狠地把我夸奖了一番,让我继续努力,好好写,那天他还特意买了条鳜鱼烧了丰盛的晚饭来犒劳我,让我感动坏了,可以看出他也很高兴,但在心底仍旧很怕他,仍旧不敢看除了课本以外的小说书。
离开家乡去外地读高中,繁重学业之余不忘阅读,而且阅读量开始大增,宁愿不吃饭也要把钱省下来买书,那段时间对台湾作家三毛的作品很痴迷,只要市面上有的我基本上都买齐了,对她所描写的“沙漠驼铃,篝火寒星”的撒哈拉大沙漠心向往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从三毛潇潇洒洒活泼清新的文字里能感觉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对人对事非常虔诚的情怀一直感染着我,尤其是和荷西闯非洲的无畏气概。三毛的作品读完了就开始读贾平凹的,认识他源于一本《奇才鬼才怪才贾平凹》的书,从此喜欢上他写的书,而且不止一次在梦里找寻一个叫“商州”的地方,那里有可能是一条悠然小河,也有可能是一个历史古镇,在那里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这也是我第一次感知到文章还可以这样虚虚实实地写。
上了大学,时间和经济上都有所宽裕,有点零钱就去学校附近的书店买书,那段时间开始接触到钱钟书、刘墉、汪曾祺、余秋雨、柳青、路遥等作家的作品,特别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将我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他给了我对待生活磨难无穷的精神力量和向往美好爱情的追求又不屈服于生活不容易而努力挣扎的勇气。曾经在多少个不眠之夜捧读他的《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也曾经和作者同欢喜共悲伤,读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激情满怀。好的作品是能够感动读者,影响读者的,它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注入读者的心田,滋润丰沛读者的灵魂,真正能够千古流芳!
参加工作后,整天忙着挣钱养家,因而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阅读量开始下降,现在想来很愧疚,曾经虚度了多少美好阅读时光啊,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的那样,“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虚度年华”和“碌碌无为”的字眼深深刺痛着我的心,幸好,在弘丹老师的指引下让我找到了《简书》这片乐土,也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活法,重拾书本,继续写作,享受阅读的美好时光。
写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反正我不用管,只要愿意写、能够写、正在写就行了,写不出来了就去阅读,先定个小目标,比如写它个100万字,至于有没有人欣赏,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