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里,咱河南的文化节目扎扎实实的展现了中原的文化底蕴。让我不由得再翻看课本,寻一寻课本中的民风民俗,找到了吴伯箫的《灯笼》。
如果说中原文化厚重,那么江南的文化就是灵动,时光就流转在这一盏盏灯笼里。吴伯箫在写的时候,已人至青年,回想起少年时光,有所感触。作者在作文时,用小灯笼寄托浓重的乡俗文化,寄托浓浓的祖孙情谊,寄托厚重的家国情怀。所记事情的琐碎,细微,所借实物的细小,真的让人见识了什么叫做以小见大。
灯笼太小了,可是它却能发光,照古今,照人心,喜欢的,怀念的,遗憾的,激励的,就都用这一盏灯光照一照吧。暖暖的灯光,带着岁月的痕迹,浸透着文人的雅致,也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在现代文学史上,吴伯箫不算一位如雷贯耳的人物,但就是这么一位“二等”作家,也用中华传统文化,降维打击今天诸多名家名流。今天很少有文章如此典雅了,那种娓娓道来从容不迫的自信,即便是一百年前的那个时代,都不曾自卑。今天,我们的文字里失掉的是什么?难道文章只是用来瞻仰的吗?再往前去,诗词赋都仿佛已经死掉,我们躺在祖先的荣光上无限遐想。文字需要代代传承,但今天字符的跳动是愈来愈贫乏,我们需要传承,即便这束光像灯笼一般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