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少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学习一项新技能,开始时学习的很快,很快入门并且熟悉了大部分概念。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似乎停止了进步,相比于之前的学习速度,仿佛遇到了天花板。
这个阶段也是学习过程中最容易放弃的阶段。
一直以为,“浅尝辄止”这个词,并不是故意想浅尝,而是很多技能和学科,很容易遇到学习的瓶颈,让学习者看不到精通的希望,被迫辙止。
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两个瓶颈是:
1.材料瓶颈
2.思维瓶颈
先说材料瓶颈,学习材料可以分为指令材料和实例材料,所以瓶颈也就有指令材料瓶颈和实例材料瓶颈。
小时候手机小浣熊水浒卡的都知道,最初收集时,总能收集到不一样的人物,快速积累一堆卡。但是越往后,会出现大量重复的人物卡,始终无法集齐所有人物。
学习材料也是一样。我们刚开始接触学习材料时,一切都是全新的,所以短期内我们接触到大量不同的知识点。但是到达一定程度,学习材料就成了人物卡,开始大量的重复。一直拿着错题本重复复习,但是不去记录新的错题,成绩只能在原有的范围内提升。
对策:
收集新的学习材料
对应于指令材料和实例材料,通俗的说法就是换个说法和举个例子
对于概念和定义,多参考不同的教材,看看不同的书上对于同样的知识是如何阐述的,从不同角度阐述可以加深对描述材料的理解。
对于实例材料,则需要拓展更多的例子,也就是举一反三。例子越多,还原规律的概率就越大。
再谈思维瓶颈。
即便收集了足够多的新材料,也无法保证我们可以突破学习瓶颈。
人脑倾向于接受熟悉的事物,熟悉的东西会感到舒适。越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突破的难度就越大。
当面对一个和我们原本观念相违背的新概念,我们的大脑会启动保护机制,排斥和选择性忽略这些观点和概念,而保护原来建立起来的旧概念。
保持开放性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对于新的知识和观念,不能完全排斥和拒绝。
对策:
用实例材料,来重塑大脑,改造旧观念。
人脑倾向接受实例,而不是描述。比如别人和你说,世界上不只是有白天鹅,还有黑天鹅。你如果没见过黑天鹅,便很难接受这个观点。但是如果亲眼见到,大脑便会主动去改造旧观念,也就是眼见为实。
所以不要尝试用描述性材料改造大脑,提前准备好新的实例,让大脑放下戒备,接受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