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重阳节,人们会想到那些传诵千古的诗词。重阳节的历史可谓久长,内容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对此节也有着特殊感情,历代诗人通过一首首经典诗词,为重阳节留下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尽管时光流逝、时代变迁,但这一首首重阳诗词却成永恒、传承至今。九九为重阳,在佳节之际,让我们随九位古人的诗歌,一起过个诗意重阳。
登高望远 赏景抒怀
九月九,要登高。以《登高》为题的诗词中,最有名的当属杜甫的七律《登高》,那是他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时所作,此时的他已五十六岁,因此这首诗没有一定的年龄积累,很难领会此诗妙处。
今天我们推荐的这首《登高》却是一位年轻人写的,文辞并无华丽,通俗易懂。
天晴九月九,秋思搅腾腾。
大醉无人会,高山独自登。
看鸿时背水,采菊阻寻僧。
往事还堪忆,狂吟罢未能。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赵湘,宋初著名诗人。32岁进士及第,曾任庐州庐江尉,三十三岁英年早逝,留下的诗词作品倒是不少。其诗文素以古朴清新、清雅峭拔著称于世。苏轼曾对他诗词风格赞道:“南阳赵虎文,歌赋映桐云。李韵清风意,唐声雅调筋。”
这首诗开篇就点出时间,正是重阳佳节之时,思乡思亲的情绪在内心中翻涌。独自一人喝酒解忧,大醉一场后也找不到人陪伴,索性一个人独自爬山登高。在山涧赏景看大雁南归,寻僧虽然受阻但也采得菊花,往事还值得回忆,在大声吟诵后仍未觉尽兴。
结伴同游 诗词唱和
小编这次偷个懒,来组唱和诗词,三位诗人同登场。
少年便以文采成名的王勃,终于坏事在了文章上。公元699年,他因写了篇戏作《斗鸡檄》,撞在了枪口上,惹得唐高宗大怒,说他是“歪才”,被赶出了沛王府,被放假的王勃跑到了蜀地旅游。
与王勃同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也正好在益州新都当官,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与另一位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一起,招呼上王勃,三人结伴同游玄武山,以诗词唱和。
王勃写下《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卢照邻写的是《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邵大震来了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三个人三首诗,都以九月九日开头,都是身处他乡,三位异客同病相怜。王勃说起了他对南方生活的厌倦,而卢照邻表达出人不可北归的乡思。邵大震在菊花丛中来回踱步,感到阵阵寒意,思乡之情也袭上心头。
我想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但在这天好在还有兄弟相伴,一起登高,已经好过太多人了。
佳节思亲 魂牵梦绕
不管过什么节,总是平常日子里的特殊时刻,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古人更是如此。纳兰性德一向柔情细腻,二十八岁的这年重阳节,是在出差中度过,直到年底才回家。自然是佳节时分思亲思乡,在孤独寂寞中,填词寄情,写下了这首《采桑子·九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整首词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十分能引人共情。
随波逐流 寂寞狂欢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不想过节时,被人强拉着一起庆祝的尴尬时候。反正我觉得没有值得一起过节的人,庆祝节日就索然无味。唐朝诗人杨衡在重阳节时,想必也是这样的,所以才写下这首《九日》: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诗人在重阳节时忍不住想起家乡,回乡的日期也没个准头,但还是跟随众人,在这天勉强地插上茱萸,和大家一起庆祝节日欢乐。这强烈的反差,让我们更能感到诗人在人群中的那份孤独。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有时为了不使自己显得格格不入,为了更好融入集体,不得不强颜欢笑装作很高兴的样子,一起参加活动,到头来整的心累疲惫。
红叶题诗 赏花饮酒
重阳节时已迈向深秋,此时的你有没有雅兴,拾一枚红叶,在上面书写文字。古人可是会红叶题诗的,相传唐代诗人顾况与一位宫女在偶然间以红叶题诗对问,到后来就演变成了浪漫的爱情故事。唐代后有很多文人,化用过这个典故。元代人卢挚就曾写下《沉醉东风·重九》: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这首词用到了两个典故,除了“红叶题诗”,还有“白衣送酒”,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的工作服是白衣,东晋时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小吏在重阳节给在篱边赏菊的陶渊明送酒。而作者在重阳节这天,无人送酒,一起解忧,年华苦无知己相伴。
苦中作乐 豪迈洒脱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两次出塞,前后共计六年的时间,写出的边塞诗气势雄伟、想象力丰富,在唐代诗坛群星璀璨,各路大诗人层出不穷时,也能独树一帜,脱颖而出。重阳节这天他在边塞陪唐朝名将封常清登高写下这首《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重阳节这天按照风俗习惯,即使身处边塞之人,也依然会苦中作乐,喝菊花酒、登高以此庆祝节日,但边塞不同安宁的内地,即使庆祝的活动中也充满着豪迈粗狂之气。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降落。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欢乐的过节,多亏了有名将封常清治军威严,护得边境安宁。
通过此诗也能想到,今日的太平盛世,也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赏菊花 饮菊花酒
农历九月即为“菊月”,重阳赏菊之风盛行,也不能少了饮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可是被看作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即使贵为皇后也会在这天赏花饮酒,还赋诗作记《题菊花册》:
莫惜朝来准酒钱,渊明身即是花仙。
重阳满满杯中泛,一缕黄金是一年。
这首诗的作者是杨皇后,我看到的是两种说法,一是宋宁宗皇后杨氏;一是宋真宗淑妃杨氏,她是宋仁宗的养母,死后追谥为章惠皇后。不论是哪一位杨皇后,但这首啜饮菊花酒的诗篇,一千多年来,不知醉倒了多少个美好的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