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走在迷茫的人生边上
道法自然,如来!
前两天我经历了三场考试,都是专业课。真的是扎心,由于复习不到位,很担心。
一说到考试,不免就会有另一个词出现——作弊。
相信这个词,你不陌生吧。
无论是什么考试,老师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不准作弊。连屏蔽器都用上了。
但是纵观那么多次考试,好像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反而是愈演愈烈,情况越来越严重。
关于作弊,我是真的没有什么话好说的。因为我不敢作弊啊,从小学第一天上学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因为怂啊。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反正不敢作弊。宁愿自己瞎编,实在写不出来的就这样吧。不管怎么样就是没做过弊。
说好听点是诚实,说不好听点,就一个字——怂。
关于作弊你知道那些有趣的事吗?
想起知乎上,关于作弊有哪些奇葩的经历,有个人这样说道:有一次语文考试,有个开放题是写出五个关于“看”的成语,一个一分。
我写了四个之后想不起该写啥了,心中焦急,抬起头来到处看想找点灵感。
这时监考老师对我吼道:“东张西望的,干啥呢!”
我从未想象过有一天监考老师会帮我作弊。
哈哈哈,真的是说着无心,听着有意。
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你这次考试又考了零分,真是笨,你连作弊都不会吗?”
“我抄了,但抄的都是错误的。”
“你就不会抄个正确的?”
“我要是知道哪个是正确的我还用抄?”
哈哈,真的是让你哭笑不得。
其实关于作弊这个啊,涉及到的还是很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当然了目的也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人是单纯的想过,有的人是想得奖。
其实对于我而言,我很认同这样的说法:
我倒是挺佩服敢作弊的同学的,虽然鄙校规定只要作弊被抓了,就没有学士学位证。但是有勇有谋以及敢于不复习只等作弊拿高分,这得是多好的心理素质啊!(褒贬不一)
不过不认真看书总归会有影响,认认真真的人总有回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句话叫做,学渣可以花时间堆积成学霸。
年轻时候欠下来,总归有一天要还的,不要被眼前的一时利益蛊惑。
俗话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才是规律,这才是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恒古不变。
考试作弊,无非就是该学的时候你不学,该用的时候又不会。为什么不学?——无非是不想学。那为什么不想学?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问你会发现,被问的人就蒙了,根本答不上来。
然后直接不耐烦的给你扔一个答案,老子就是不想学,没有为什么。
很多人会说我就是不喜欢这样死板的学习,你要是让我怎么怎么样,我肯定能怎么怎么样。
也就是说既然每个人的性格和喜好不同,那就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喜好,给他量身定制一套学习方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学习,就好像选择发型、时装和卡拉OK 歌曲的风格一样,这岂不是很好吗?
这种说法听上去是觉得合理。
但是关键问题是,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学习,是不是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这个问题已经被人研究过很多年,结论是……否定的。5月29号《科学美国人》网站刊登了一篇研究综述 [1],介绍了最新的研究结果。[1] Cindi May, The Problem with "Learning Styles”,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29, 2018.
答案……还是没好处
看来“享受”,不等于就能学得更好。研究还发现,特别是有一些很多学生都喜欢的方法,恰恰是对谁都没好处。
因为它们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那到底有什么方法是有效的呢?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有效。
总结来说,有效的方法是以下这四点——
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第三,你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第四,你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 + 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这些方法并不神奇,但是一样并不简单,而且一点都不好玩。
其实学习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不好的同学各有各的学法。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
波兹曼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先贤说应该寓教于乐。教育哲学家从来都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波兹曼说,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这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斗争。
万sir说,这里的关键词——
……关键词是斗争。学习是一场斗争。这个知识你不懂,这个技能你不会,这个现实你改变不了,那你怎么办?你得斗争啊!你以为看个电视纪录片、看个科幻电影、听一段故事掉几滴眼泪就算斗争了吗?
体会相当深刻,昨天我做英语的匹配题的时候,真的体会到是一场斗争。我第一遍做的时候,时间也花了很多,可是不知道怎么做。
然后我就去看答案。因为自己想不出来,在想就是自己瞎想,浪费时间。
10个选项,我做了5个,还错了2个个,等于我就对了3个。这是第一次做。特别难受那种感觉。感觉头都要大了也做不出来。
后来我一想不行,这一定是可以通过多练几次就可以拿到手的分。但是就我现在这样真的不行。
我反思了一下这样一锅式的来不行,一是一下子根本记不住那么多单词,二是有很多还是我不认识的词。
于是第二次做的时候,我就一句一句的来,尽量把那一句话里的单词差不多都记住,然后再去原文里找。
时间还是花了很多,我只能选出6个,还有四个不会,但是这6个错了2个,等于就对了4个。
我第三次继续用第二次的方法,选了8个,还有2个选不出来,这次对了5个,错了3个。
做完三套之后,我回看了一下,发现这种做法,对我来说有用。而做的数也有所增加,虽然只是每次一题。
这个时候心里是各种复杂,很难受,很痛苦。拿起手机,感觉瞬间就轻松了很多很多。
我立马意识到,玩手机是很轻松,可是放到我的卷子上,它根本不能给我增加一点分数。我继续做题,做一次虽然每次进步不多,但是有进步,可以多拿一点分数,这就值得了。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放下了手机,继续做题。
第四次,我都选上了,错了4个,对了6个。
第五次,也都选上了,错了3个,对了7个。
我又想看手机了,但是我努力克制住自己,不能看,看手机很轻松,但是那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于是我又打消了看手机的念头。继续做题。
第六次,对了8个。
第七次,对了9个,不过最后看答案的时候发现错了的那个,不应该错。但是对的里面有2个是侥幸对了。
第八次,对了8个。
第九次,对了8个,不过较第一次来说,心理上已经有了更多的把握。时间上,也比第一次用的少很多。最重要的时候没有那么痛苦了。
现在很多人把看电视当学习。电视节目不是让你学习用的。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唯一办法是讲故事,用讲故事取代说理,用动之以情取代晓之以理。看完故事你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觉得很愉悦,你能记住一件新鲜事儿 —— 但这跟真正的掌握是两码事。
所以真相就是:
寓教于乐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你喜欢愉快的学习过程,但你更喜欢获得真知。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我想对于所有人来说这句话都是适用的:
“学习”一定是值得用*一生时间*来关注和探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