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学拼音的那天起,我们班就坚持每天默写15个拼音,全对一次可以得到老师的专属印章和两个积分,凑齐五张全对的默写纸可以再另外得10个积分。这样算下来,一周默写五次,一周就可以得到20个积分了,有的时候还会收到资料盲盒。对学生来说,这已经可以说是“大诱惑”了。
班里有个“比较成熟”的女孩子,每次布置完任务,她总要站起来问一问“老师,是不是要······”。每天默写,一共写15个,她总是要起来十几次问“老师,第X个是不是······”更有意思的是,她妈妈也是这样,每次看到学校里发的单页、群里发的消息总要私聊我问我是不是这个那个意思。
因为这种事情发生的次数太多,私下里我找到这个小女孩,问她怎么回事,她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你发音不标准。”本来她默写打乱课堂纪律已经让我很恼火了,这就话更让我觉得上火。不过,好在自己还能“端”得住自己。她说完以后头朝一边歪着。看着她这样,我先让她回去了。
坐在办公桌前,想起这件事来,一时恍惚。我开始想,我真的读得不准吗?不是吧,我普通话可是一级乙等。再说了,我专业也是汉语言,怎么可能读不准拼音。如果我真的读得不准,其他小孩应该也默写错了吧。那为什么她会说我读得不准呢?而且之前一直不说,只有今天说?我找出了默写统计表,10次里面她有8次全对,事情发生之前前一天的默写错了一个。她每次默写全对以后,都会把默写纸好好收起来,到了放学的时候也不会装在书包里,会一直拿在手里,看到家长以后立马给家长。她妈妈有一次找我,问我为什么她不会像群里的小朋友一样发拼读,我还没来得急回她,她说她把孩子打了一顿,现在在哭。
把这几件事情串联起来以后,我找到了这个学生,问她是不是因为没有默写对妈妈骂她了。她点了点头。见势,我就开始了老一套的“先跟后带”,先肯定孩子最近的表现;再安慰她有几次不对是因为失误,而不是她学得不好;最后寄予期望,回家应该好好复习学过的知识,我们每天都会默写,晚上在家要提前看一看第二天要默写的内容,只有熟练了,才能有自信。
看到这个小孩,我想起了我自己。大学之前,我是一头“犟牛”,什么事都要“死犟”到底。加上那时候被灌输要有“批判精神”、“质疑精神”,所以,在学习这条路上,吃了不少亏。
那时候,总觉得老师的办法不够“高明”,想要“另辟蹊径”,找到更简便的办法。把自己的 注意力用在了这种地方,自然没空消耗老师讲的知识。就这样,学了一些半吊子,当老师讲一个题的时候,老师讲的和自己“半吊子”知识不一样,开始质疑老师,说老师教得不好。久而久之,内耗越来越大,知识空缺越来越大。
好在后来我爸把我关在家里,他跟我一起看书,一起刷题,才把之前的漏洞补回来。看着那时候的日记,真得恨不能把自己塞到地底下,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竟然被我提出来了。
其实,那时候自己只是想“避重就轻”,毕竟否定别人总比否定自己更容易,否定别人比承认自己知识空缺容易太多。一条是动动嘴皮子就行的路,另一条是需要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去成长的路。当年的傻孩子绕了远路。
日后认真听,认真看,认真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