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经纬万端,内有乾坤

上一篇闲话花椒,这一篇咱聊聊棉花。


网图侵删

我想起去年年初时买过一本关于棉花的书,所以这篇也算是读书笔记或是读后感吧(其实是作业)。

说起这本书,倒也惭愧。我粗略翻过一遍之后,它被束之高阁。伴着钟表的滴答声,它心灰意冷地躺在那里吃灰。

它肯定心生埋怨。

终于,我“良心发现”:踮起脚,小心翼翼地将它取下,好好擦拭一番。近一周,每日伏案陪它一会儿,尝试再次走进它。

它有响亮的名字——《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它以棉花为主角,阐述资本主义发展及兴起的历程。

它内容详实,注释颇多,比学术论文通俗,又比一般书籍晦涩。

它是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教授的著作,于2014年末在美国出版,随即引起不小的轰动:2015年获得班克罗夫特最佳美国史著作奖;2015年被《纽约时报》列为十大重要著作之一;同年被《经济学人》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入围2015普利策历史学奖最终名单;在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又被译成近十种文字出版;中文简体字版的阅读人气也是居高不下……


网图侵删

贝克特教授原籍德国。他在汉堡大学获得历史、经济和政治科学学士。上世纪80年代,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攻读美国史,之后前往哈佛大学任教。贝克特教授是哈佛大学魏瑟黑德全球史工作坊(Weatherhead Initiative on Global History)的联合主任,在资本主义史和全球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是真正的学界翘楚。

贝克特教授的“考据式”写作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单从两百多页的注释就可以看出其专业性及严谨性。除了原始材料,还有丰富的二手文献,涵盖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再对这些精细又繁杂的材料进行收集、筛选、分析与组织,这个工作量是十分惊人的。

虽说这是一本偏学术研究的论著,但是行文结构比较友好。全书采用分析性叙事,以棉花及相关产业为研究对象,透视出一幅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历史画卷。这种一边认真讲故事,一边严谨搞分析的基调十分有趣。从表面看,贝克特教授是在讲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又被一个更大的问题意识统领。

作为史学研究的“门外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试着将论著捋出两条线:一则关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演变之路;再则关于棉花种植及加工制造的发展之路。两条线路并行,一路走下来,不难发现,这就是一部棉花的传记。故事有血有泪,情节跌宕起伏。

为什么是棉花?

为什么是“以棉花生产为线索的资本主义全球史”?

其实,在书的绪论部分就已给出答案:

“在1760年前,欧洲人已经在广泛地贩卖多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商品,包括糖、大米、橡胶和靛蓝。然而,与这些商品不同,棉花有两个劳动力密集的生产阶段,一个位于农田,另一个位于工厂。糖和烟草没有在欧洲社会形成大规模的工业无产阶级,棉花做到了;烟草没有导致庞大的新型制造业企业的崛起,棉花做到了;靛蓝的种植和制作过程没有为欧洲制造商创造巨大的新市场,棉花做到了;美洲的水稻耕作没有引起奴隶制和雇佣制的爆炸性增长,棉花做到了。因此,棉花产业跨越了全球,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由于棉花产业以这些新方式将各大洲织在一起,它为理解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典型的极大的不平等及全球化漫长的历史和资本主义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等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引自《棉花帝国》)

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成本低,利润高(被视为“白金”),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过程有一定复杂性,很难有国家可以独立完成。棉花产业正好能够调动起全世界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从欧洲的航海探险、到非洲的贩奴贸易、再到美国的南北战争和亚洲的民族工业发展,都是从棉花开始的。紧接着,全球主要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被“裹挟”进棉花帝国的经纬中。

翻阅这本书,就像与棉花结伴,一起踏上一段穿越千年的奇幻旅程。

(在这里,我把各章节的内容大致梳理一下。)

第一站抵达500年前的墨西哥村庄。勤劳质朴的村民开展各种自给自足的农业活动,地里长着簇茸白色小铃的作物,就是棉花(ichcatl)。那里的人们在秋天的时候摘棉花,把纤维拧成棉纱,把棉纱捻成白线,再织成布,给布染色,用布做衣。其实,在大约5000年前,位于印度次大陆的人们就已经发现可以用棉花纤维纺线织布了。而且,棉花柔软、耐用、轻盈、容易染色、便于清洗,是公认的上好布料的加工原料。

至于人类与棉花的“奇缘”究竟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书中只言:“最早种植棉花的可能是位于现今苏丹东部地区的努比亚人。”慢慢地,棉花种植知识传遍亚洲,传入我国。可见,棉花并不是我国的本土作物。大概于西汉初年由印度传至我国,但是未被重视,直到元代才逐渐开始大面积种植。因为早先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来自苎麻和丝绸等。

......

第一章《一种全球性商品的兴起》就是这样娓娓道来,主要梳理棉花及棉纺产业在非洲、美洲、亚洲逐渐繁荣的历程。棉花产业逐渐从家庭生产制发展到小作坊制,并且规模逐渐扩大。农村的棉农、纺纱工、织布工、城市的商人被整个网络紧密联系起来。那时候的欧洲还处在网络的边缘地带。

第二章《缔造战争资本主义》中讲到,从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全球的棉花网络被彻底重塑。相继地,西班牙攻击阿兹特克帝国,葡萄牙攫取巴西,法国夺取魁北克,英国成功在美洲建立第一个殖民地。最终,欧洲殖民者们在美洲地区获取大量土地,使得棉花的大规模、单一种植成为可能。加之,达•伽马开拓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海上航线,正式开辟欧洲与印度的贸易关系。

贸易的发展导致了利益的撕扯,欲望的沟壑难以填满,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战争之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也被英国掌控。这样一来,欧洲商人在美洲和印度实现“双线扩张”:在美洲开辟种植园,为了保证有充足劳动力,就开始从非洲贩卖奴隶;在印度大量购买棉纺织品,形成垄断,从而反哺自身落后的棉纺织业。此时的贸易系统“以武力去征服,以国家来支持,以奴隶制为核心”。棉花帝国的网络已经改变。欧洲不在处于边缘地带,它成为真正的中心。欧洲之内,富裕强大,秩序井然;欧洲之外,掠夺杀戮,分崩离析。所谓的“战争资本主义”形成,这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做了必要的准备。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战争资本主义”(War Capitalism),就是在棉花帝国中开始出现武力,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暴力成分。随着当时棉花商业价值的提升,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同国家、地区间矛盾频发。那么如何实现经济、政治利益的再分配,成了一个大问题。当时的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想要稳固自己在棉花帝国中的贸易主导地位,势必要出来制衡,且不惮于用武力维护自身的利益。有制衡,就势必会有反抗。

第三章《战争资本主义的收益》基本可以视为第二章的延续。主要介绍工业革命这团“火”是怎么被棉花“点燃”的。

以前只要一提及工业革命,我们常常最先想到蒸汽机、钢铁产业、火车等等。但其实棉花产业才是工业革命的“发射平台”。这一时期,由于纺纱机器(如,珍妮纺纱机再到蒸汽机等)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工业化的扩大,又让棉纺织业迅速成为英国经济的核心。

在第四章《攫取劳动力和土地》以及第五章《奴隶制盛行》的讲述里,会发现整个棉花网络又多了一名新成员——美国。这员“猛将”在此前种植其他农作物的时候,早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配合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武装加持,再加上翻倍数量的奴隶引入,使得美国以迅猛的势头冲进棉花帝国的中心地带,并且开始主宰整个棉花市场。处于战争资本主义时期的棉花帝国,浑身上下散发着贪婪的气息。但由于它过度依赖于奴隶制度,导致其本质极为脆弱,所以最终必将走向毁灭。

从第六章《工业资本主义起飞》开始,我们会逐渐看到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前几章介绍的战争资本主义与本章所述的工业资本主义并存,让资本主义走上高峰,在政治层面上建立了它坚固的制度基础。

第七章《动员劳动力》主要聚焦工人的生存境遇,是本书最具人本色彩的一章。


在棉纺厂工作的童工(图源《棉花帝国》)

在第八章《棉花全球化》的讲述里,棉花帝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全球化。利物浦,是当时整个网络的核心,这里充斥着大量的贸易活动,这里的商人们是主导者。他们买卖原棉、运输纺织品、再投入大量资金给棉花种植业,掌控着完美的产业链闭环。渐渐地,世界各地的商人参与进来。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他们也尝试建立信用关系,开展贸易往来,把棉花网络推至全球化的舞台。随着与贸易制度有关法规的相继制订,进一步加速了贸易全球化的进程。

第九章《一场震荡世界的战争》,把整条故事线拖到美国内战时期。

“在内战前夕,原棉占美国所有产品出口总值的61%。而在棉花产业繁荣开始之前,北美一直是全球经济中一个有前途但处于边缘位置的角色......美国迅速上升到市场支配地位的原因很简单。它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能灵活地提供进入原棉生产的三大关键要素:劳动力、土地和信贷。正如《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s)在1861年所说,美国在世界棉花市场上取得了这样的成功,是因为种植者的‘土地肥沃无比,不必花费任何成本;其劳动力一直非常充沛,且在不断增加;用来清理和运输棉花的商业组织也很到位’。”(引自《棉花帝国》)

其中所言“劳动力一直非常充沛”,就是由于当时长久存在的奴隶制。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读本章的时候,这句话再一次在脑海中回荡。同时,我又想到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被解救的姜戈》。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爆发的前两年,片中就有表现黑奴在棉花农场里遭到强制劳作的镜头。故事内核很简单,大致就是男人历尽千辛万苦去救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最后剧情逐渐升华,情绪逐渐酝酿,姜戈走向自由,被他解救的黑奴也走向自由。影片风格很昆汀,暴力美学穿插其中,看后不禁让人热血沸腾。

“富裕实际上是建立在黑人的辛劳和受苦之上的,可以说他们用手挖掘了那里的码头,制造了那里的蒸汽机。”(引自《棉花帝国》)

美国内战暴露了当时棉花帝国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内战一方面是为了美国领土完整而战;另一方面是为了全球资本主义对奴隶制的依赖而战。同时,内战也在检验着全球资本主义能否摆脱奴隶制,而不至于陷入全盘崩溃的境地。

“如果说内战是棉花帝国的危机时刻,那么这也是对其重建的一次排演。”(引自《棉花帝国》)

美国内战给棉花帝国带来了危机感,内战几乎切断了棉花的来源。于是,英国在印度用暴力胁迫手段大力推广单一化种植。印度不少地区的土地被迫种植了棉花,以给欧洲数国贡献大量原棉。这种单一种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饥荒和死亡......

第十章《全球重建》,战后格局发生变化,曾经的奴隶们重获自由,他们需要薪水和报酬。美国想要重回世界棉花中心,就要解决好劳动力分配的问题。

最后三章,基本就是在讲述引发格局变动与帝国重建的各种因素。比如国家纺织厂的出现、棉花工业化的进程、工人运动的开展、压制与反抗等等。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业化与去工业化隐隐对抗,独立自主与殖民主义猛烈碰撞。直到20世纪50年代,资本属地化面临解体,整个棉花帝国再次重组,全球资本主义渐渐成为今天的样子。

(后三章不在这里展开介绍,但不表示这几章不精彩。尤其是后面介绍我国在当时棉花帝国中的命运起伏的部分,完全可以结合我国近代史来看,比如工人运动、战争爆发等。)

把各章大体梳理一遍之后,不妨将棉花帝国的整个发展脉络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殖民棉花帝国。其特点为典型的“霸总”思维,即“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第二阶段:工业棉花帝国。这一时期国家参与资本扩张,战争又刺激了劳工运动。工业革命的开始,让这一时期也独具特色——“花小钱办大事,最好可以花你的钱,办我的事。”
第三阶段:全球化棉花帝国。这一阶段的到来,正式宣告天下:棉花全球史不会终结。“大家可以有钱一起赚,何乐而不为?”

“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你穿的衬衫、裤子或袜子很可能是用棉花做的。多亏了地球上相隔遥远、居住在彼此截然不同的世界里的种植者、纺织者、裁缝和商人的努力,棉花产品通过各种途径来到你的身边,就像棉花曾经给你的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披上了衣服一样......今天的棉花帝国依然和过去一样,跨越巨大的地理距离,将种植者、贸易商、纺织商、制造商和消费者在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中联系在一起。”(引自《棉花帝国》)

几经重组后的棉花帝国依然是存在的,而且它将会继续被重组。棉农、纺织商、工人、制造商、贸易商、消费者被神奇的棉线串联,各自的“命运沉浮”都与棉花帝国的兴衰捆绑在一起。棉花帝国的神话不会消亡,而是此消彼长。从欧洲到美洲到亚洲,它会随着人类的创造力一起,延续不断地发展下去......

我曾看过2014年上映的《棉花》,这是导演周浩花了9年时间拍出来的关于棉花产业链的纪录片(素材收集时间大概集中在2005年—2013年)。影片中,从新疆的棉花种植,到河南的纺织工厂,再到广东的牛仔裤生产车间,资本主义全球化席卷了我国,并且改变着产业链上人们的生活。镜头主要对准产业链最底层的农民和工人,叙事基调虽然很平和,但是带来的冲击力极强。比如,农民工们挤在绿皮火车里,熬过近60小时抵达新疆,去挣采棉费。田里的棉花“金贵”,摘棉需要跟老天爷抢时间:日晒足,棉桃自然炸裂,吐出雪白的棉花;若下雨,棉桃沾了水,棉花的品质大打折扣。摘棉是“苦差事”:手下动作需麻利,还要小心棉桃夹扎到手。人们腰间系个布袋,埋头苦干,顶着烈日在田间穿梭......各种普通人的普通理想,各种生活里的苦痛与欢欣,也都被棉花串在了一起。

“欧洲对棉花帝国的统治就这么不声不响结束了。那是1963年,利物浦最著名的乐队披头士在美国首次亮相。同一年,巨大的巴克拉水坝在印度落成,为280万英亩的土地提供灌溉,其中大部分是棉花田。那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雨天早晨,一群利物浦人在老霍尔街的棉花交易所大楼里集会。他们在那里不是为了统治他们的帝国,而是为了拆解它......欧洲对棉花帝国的统治结束了。”(引自《棉花帝国》)

《结语:经线和纬线》,在书的最后,贝克特教授用近乎抒情的方式作结。回顾几百年的时间里,充斥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变迁。而这变迁的缩影,就是棉花产业链的发展历程。棉花帝国被不断重组,资本主义革命重建整个世界网。历史更迭,瞬息万变,这奇妙的进程好似织布机上的面料,经纬万端,一刻不息地织造出新的事物。

2021年,我在B站看到一部名为《棉花故事》的短片。UP主是位有情怀的土生土长的新疆小伙儿。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就是天山北麓的棉农们。这个时候,机械化几乎贯穿棉花种植的每一个环节:耙地时,方向盘跟着北斗导航左右微调,棉花种子被整整齐齐地埋在土壤里;喷洒农药时,有经过编程的无人机帮忙;采棉时,又有大型收割机出力。


网图侵删

“四月苗,五月蕾,七月桃,八月絮。差不多190天的周期。”皮肤晒得黝黑的棉农大叔笑呵呵地说,“别的事情咱管不到,把棉花种好、把产量提起来就行了。”

影片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阿姨。

她退休前是名警察,退休后接管了丈夫生前留下的900亩棉花地。

“人是去年12月份(2020年)因为一场意外走的。”阿姨说着,目光转向不远处的一棵遒劲的胡杨树,“熬过一年,我觉得我可以继续做下去。”阿姨看了好多关于棉花种植养护的书,认真做笔记,做足了知识储备。一开春,就囤好几个月的生活所需,跑到农场“安营扎寨”,开始新一轮的棉花周期大作战。

那位新疆小伙儿说:“希望四月的苗,不被倒春寒冻伤;希望七月的棉桃不被暴雨打落;希望九月的丰收,如期而至。”

在影片的最后,出现这样一句话:“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会有答案。”

合上书,把棉花从那个纷繁复杂的帝国世界里“请”出来。毕竟,它本该就是我们熟悉的那株棉花。

网图侵删

棉花非花,却胜百花。

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原产于亚热带地区,后来被引进到环境适宜的各地生长栽培。开花时,花朵呈乳白色,开花后不久会转为红色,花朵凋谢后留下小型的棉铃。在棉铃内部塞满了表面长满绒毛的棉籽。棉铃成熟时会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就是我们常见的棉花。

有人说,棉花的花语是“珍惜眼前人” 。白色的纤维物质非常轻薄,经风一吹便出现飞絮。飘散的飞絮易让人感到悲伤:联想到自己可能终有一日会像这飘散的飞絮离开家,离开爱人,离开亲人和朋友。身不由己地各自分离,让我们懂得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的日子,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棉花非花,但一朝“花”开暖天下。

俗话说:“千层纱万层纱,抵不过四两破棉花。”棉花,比麻温暖,比丝亲民。它是寻常百姓家最常见、最实用的御寒品。

“谁家姑娘出嫁,嫁妆里的棉被,是‘厚实一辈子’的祝福;游子远行,行囊里的棉鞋,是‘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孩子过年,簇新的棉袄棉裤棉窝窝穿上身,是‘盼成长’的期许。”(引自《棉花的故事》)

我对棉花的最初认知,来自于姥姥做的棉袄棉裤棉窝窝(棉鞋)。

小时候经常在寒假里随老妈回陕西,那时候姥姥住的小四合院里是没有暖气的,唯一的供暖设备是个煤炉子。姥姥担心我冻着,每次都会提前给我做身御寒的行头:用新弹的白棉花,新扯的碎花布做棉袄和棉裤;剩下的布料和棉花也不会丢掉,纳个鞋底,做成厚实的棉窝窝。每次回去过年,我就不是城里扎着俏皮羊角辫的可爱女娃了;我会变身为喜庆的年画娃娃,再加上大西北的凛冽寒风在我的腮帮子上描出的两坨红晕,真是谁见了都想多塞些零花钱给我。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6岁那年寒假,姥姥给我做的新棉裤是背带款式的,护胸部分内里有个暗扣,打开是个大口袋。我开心地把压岁钱都藏在里面,每天晚上睡前都舍不得脱棉裤,被姥姥和老妈笑话是“小财迷”。后来,长大的我越发“臭美”,开始嫌弃棉袄棉裤的臃肿,姥姥也就没再继续做了。只是每次回去,我感觉棉被越来越厚,在深夜的炕上,会高耸出几个“小山包”。姥姥去世后,我很少回陕西,棉袄棉裤棉窝窝自然是不会再见到。现在盖着的棉被,也不是那会儿在炕上高耸的“小山包”了。

那个一针一线为我做棉袄、缝棉被的人虽已离开,但是关于棉花的温暖记忆,却永远抹不去。

① 参考资料:《棉花帝国》、《棉花故事》、《<棉花帝国>与资本主义全球史》《一朵棉花如何颠覆资本主义世界》等。
② 文中所述内容如有不妥,烦请告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88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56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1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8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1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2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4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39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02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81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5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