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为了解释市盈率和市净率,又把刘诚的《投资要义》翻出来。在整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投资体系的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系统性机会与系统性风险的识别
第二层级:资产配置与动态再平衡
第三层级:投资工具的使用
这三个层级有点道法术的感觉。在这三个层级中,越基础的层级越简单,也越重要。第一层级,决定我们能不能赚钱;第二层级,决定我们能不能安全、持久的赚钱;第三层级,决定我们能赚多少钱。
第一层级:系统性风险与系统性机会的识别
1、什么是系统性风险与系统性机会
系统性机会:某个领域宏观的、大范围的、整体性的机会。就股票市场而言,是指股市整体上存在巨大的机会,如果此时买下市场中的全部资产,未来将取得收益。
系统性风险:是指股市整体上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此时买下市场中的全部资产,未来将承受损失。
对于其他任何市场或者资产类别,也有相同的含义。
2、如何识别
通过估值的方法进行识别,主要是两个指标:市盈率和市净率。
作者分别列举了恒生指数和上证指数的历史市盈率、市净率以及点位情况。有以下结论:
1)市盈率越高,指数未来越容易下跌;市盈率越低,指数未来越容易上涨。
2)市净率越高,指数未来越容易下跌;市净率越低,指数未来越容易上涨。
3)市盈率的波动:恒生指数历史在8倍和25倍之间波动;上证指数在10倍到60倍之间波动。
4)市净率的波动:恒生指数历史在1倍到3倍之间波动;上证指数在1倍到7倍之间波动。
5)与国际市场比,A股市场的波动较大,纽约、香港等成熟市场在早期阶段也和A股一样,有着较为剧烈的估值波动。随着A股市场日趋成熟,估值中枢向成熟市场靠拢是大概率事件。
根据这些结论,作者对系统性机会和系统性风险的操作建议:
1)市盈率的角度:市场整体市盈率低于10倍,就是明确的系统性机会,市盈率超过20倍,就是明确的系统性风险;
2)市净率的角度:市场整体市净率在1倍附近,就是明确的系统性机会,市场整体市净率超过2倍,就是明确的系统性风险。
3)虽然A股市场,估值的波动比较大,但作者仍建议采取谨慎的操作,无论A股市场在下一次牛市顶峰的市盈率达到20倍、30倍还是60倍,我们在整体市盈率低于10倍时开始投资,超过20倍时退出,总是没有错的;同样,无论A股市场在下一次牛市顶峰的市净率水平达到2倍、3倍还是7倍,我们在整体市盈率接近1倍时开始投资,超过2倍时退出,总是没有错的。
4)我们不可能埋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根据估值进行判断系统性风险与机会,并不是为了预测未来的走势,而是为了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在估值很低时进入一个市场,未来有可能会继续下跌,或者持续几年不涨不跌,但必须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除了识别系统性风险与系统性机会外,通过估值还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根据作者对历史数据测算,低市盈率(低市净率)指数的收益率大于上证指数收益率,大于高市盈率(高市净率)指数的收益率。在确定了系统性机会后,通过简单的构建低估值的投资组合,就可以获得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
所以, 可以将两种方法合二为一,通过市净率和市盈率识别系统性机会和系统性风险,在系统性机会时进入市场,然后通过构建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投资组合,可以获取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然后在系统风险期退出市场。
这个观点在于承认了有些时候,市场就处于系统性风险时期,什么都不投反而是最好的选择。可以保证我们在熊市中不受太大的损失。这也是个人收获最大的一个点。
第二层级:资产配置和动态再平衡
市场除了系统性风险,还有单个资产标的本身的风险。比如买的公司破产了,比如买的公司连续跌停还不知道还有几个跌停板,比如买的公司的董事长喜欢爬雪山。这些风险不是靠单纯的低估值可以化解的,需要引入资产配置的概念。
0、资产配合的核心思路是:低估值、分散化。
我们持有的任何一只股票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雷曼兄弟,但恰好同时选择到雷曼兄弟、贝尔斯登、花旗和通用汽车的概念可以说是几乎为零(不过总有人会说同时踩中晋、钱宝等坑的概率还是很大的,这个投资品种不在本书研究范畴)。
分散投资,不是单纯的将资金分为几份,然后买入不同的东西。
作者还是提到三个维度的做法,书中是从单类资产的内部配置、大类资产的配置、不同市场间的资产配置的顺序进行。我更习惯反着来的逻辑。
1、不同市场间的资产配置
如果投资范围只局限于A股市场,会发现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等系统性机会,可能5-7年才会来一次,即便来一次,因为你太久没操作,不知道如何珍惜。怕得不到,一旦错过这个机会,还要在等5年到7年,因此很可能买的过早,怕吃不饱,毕竟饿了7年,很可能卖的过晚。
只在一个市场进行投资,容易出现上面提到的“越珍惜机会、越把握不好”的情况。要想让这种机会变的不那么罕见,需要做的是拓宽涉猎的范围。
比如2008年的深圳B股,比如2014年的上证A股,比如2015年和2016年的港股,问题不在于看不看得懂,而在于看不看得到,这些机会通过第一部分介绍的简单的市盈率、市净率指标就可以清晰的识别。
通过将涉猎范围从单一的A股市场,扩展到A股、B股和港股三个市场,得到的投资机会的质量和数量就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三个市场还是基本以中国公司为主,有比较高的相关性。如果将选择范围扩展到全球,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找到整体估值较低,处于系统性风险机会期的市场。
对于刚开始的投资者,即便不能一下子接触全市场,也要知道单一市场投资的局限性和风险。
2、大类资产配置及资产再平衡
资产有两大类:股权类资产和债券类资产。
股权类资产:像股票、股票基金、分级基金B类、房产等;
债券类资产:像债券、债券基金、分级基金A类、货币基金,当然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债券类资产。
股权类资产怕深度下跌,债券类资产怕恶性通胀。
股权类资产,2008年的时候,A股市场出现超过70%的深度下跌,如果股权类资产配置过重,将面临资产的大幅缩小。比如这两天的全球市场,很多投资者都有切身的感受,一夜跌了一年的收益。
债券类资产,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一次恶性通货膨胀,可以将所有债券类资产彻底洗光,如果政府宣布明天开始货币贬值100倍,那就真的会贬值100倍,而粮食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粮食在政府的权威面前,绝不会像货币那样乖巧,因为货币只是个概念,而粮食是客观存在的。
区别这两类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极端情况,按照第一层级的思路,市盈率低于10倍,是明确的系统性机会,而且作者根据历史数据统计,绝大部分指数的市盈率中位数都在10倍以上,最大值更是全部远高于10倍,也就是在股票整体市盈率低于10倍的时候,分散买入一揽子股票,或者直接买入指数基金,赚钱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作者还提供了这样的数据,部分指数的PE值出现过远低于10的情况,比如韩国4.1、德国2.2。所以作者建议需要对这种极端情况进行充分的准备。
要想应对这种极端情况,就必须了解:大类资产配置“的概念,在资产配置中,不能只有股权类资产,还需要债券类资产。而且在两者之间进行动态再平衡。
动态再平衡的核心:
1)被动的按照规则去调整仓位,不是主动的依靠判断去调整仓位
2)按照各类资产加的“比例”去调整仓位。
以半仓策略为例,将股权类资产和债权类资产严格控制在5:5的比例上,单比例变成6:4或者4:6时,强行的调回到5:5,确保在这样的规则下,不论股市下跌多深,都有钱补仓,不论股市上涨多高,都有股票减仓。
当然,可以在动态再平衡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主动因素,比如对估值的判断、比如对系统性机会的判断。
3、单类资产的内部配置
资产配置的分散化不是简单的买入一堆强相关的资产。让资产广泛分布在各个不同的行业,作者的实际操作经验是,每只股票不能超过资产的5%,每个行业不能超过资产的20%(即便不能股票,基金也是同理)。
作者用大篇幅否认了分析公司的作用,因为某人可能改变公司命运的因素,落在思考范围之外。并给出一个简单的方法:永远只买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的股票,并且分散买。
低估值和分散化是一种完美的结合,如果集中买入低估值的公司,一辈子遇到一次失败,就会把之前的积累全部清零,如果分散买入高估值的公司,资产将缓慢缩小,终有一天变得聊胜于无。
关于第二层级的结论,在单一资产中采用低估值、分散买的策略,在单一市场中注重大类资产配置并灵活进行动态再平衡,在多市场中寻找系统性机会的市场,放弃系统性风险的市场。
第三层级,主要是“术”的层面,介绍各种投资工具的使用,将第一二层级的思路进行具体的操作,涉及普通投资工具和进阶投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