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上瓦泉村这个名字,眼前有汩汩泉水欢快流淌的画面。这是文友赵金雷《家乡的传说》中一再提及的家乡的名字。从书中了解了上瓦泉村不仅是金雷出生的摇篮、生长的地方,也是耕耘收获、创业拼搏的地方。他写家乡的一山一水,透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写那些难忘的乡村记忆,柴火的记忆,草莓节的记忆,有着泥土芳香的那些村头村尾地瓜的往事,以及香香甜甜的满山甜瓜香,这些都是时光抹不去的乡情,构成金雷的《家乡的传说》。
我们从下瓦泉村、中瓦泉村到鸡鸣三县的博山区南部边缘上瓦泉村,一路伴着静静流淌的淄河,这儿东临沂源,西接济南,上瓦泉水库是淄河的源头,东边的山是三府山,山那边就是沂源,那边的河流就是沂河。三府山山脉呈Y字形,在历史上属于三个不同的区域——青州府、泰安府和沂州府,这也是三府山得名来历。
抬头低头,四周连绵起伏的都是山,不高也不险,车一直行走在山路上,伴着飒飒作响的秋风。我记得金雷写春天槐花盛开的时候,群山环抱的村庄变成了槐花的海洋,山坡上、小河边、公路旁,一簇簇、一片片、一行行,在山村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那槐花饼子的香味,也从家家户户飘出,弥漫到整个村庄。
我好像已闻到那漫山遍野的槐花香,尤其是烙好的热腾腾香喷喷的槐花饼子,让人垂涎三尺。
秋天,在金雷的笔下也多姿多彩 ,上瓦泉村的四周是一座座连绵的群山,一条条小溪从山涧中流出,汇成一条条小河从村中流过。再干旱也不断流,童年的河流是孩子的游乐场,在一汪汪水草茂盛的清泉里,有小鱼、小虾、青蛙、泥鳅,更多的是螃蟹,金雷在《秋天的螃蟹》中绘声绘色、生动立体地描述了从准备工具到傍晚抓捕,再到大获丰收、密封腌制的过程,虽然几度春秋,我依稀还能闻到打开坛子冒出的鲜香,不由的啧啧两下,咽下口水。
金雷开着车像一条游龙在山间自由的起伏穿行,秋风吹干了掰了棒子的玉米杆,吹黄了槐树和榆树,天空澄净,大地坦荡。他熟悉山村的每一处水库、塘坝,知道哪一块石头有最美最有特色的形状,了解哪一座山里种着草莓或是榛子,听我一路止不住的赞美山山水水,金雷对我说到,让你住上十天半个月就够了。的确,我们来去匆匆,对青山绿水花草树木只有肤浅的感官愉悦,拍拍照,发一声惊叹,哪有农民耕种田地的辛苦体验。金雷对家乡有着清醒的认识,山多面积大,没有好的项目发展。村里基本没有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就是年轻人在家,也不会种地,很多地都荒废了。金雷说,他也想出去,可脚下的土地像是有巨大的黏性,让他扎扎实实地站立在这片土地上,哪里也去不了。是啊,他就像村庄田地里长出来的庄稼,庄稼怎么能离开生长的土地呢?它已经将根须深深地扎入地下,劳劳地依附在这片土地上。
金雷的父亲赵泉增在上瓦泉村干了20多年的党支部书记,一生就是为村里谋发展,带领全村修了东峪水库,增加了几百亩水浇田面积;还请来有专业技能的老师傅兴办锻造厂;引进新技术,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地瓜栽培管理,地瓜苗成了那时远近闻名的抢手货,金雷的父亲又手把手给父老乡亲传授地瓜育苗技术。父亲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上瓦泉村的集体事业,金雷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也想让村子富裕起来,金雷在80年代开始养鸡,一步步发展成养殖大户,还带动近百个农户参与养殖,一起富裕,他成了“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受到政府部门的奖励和表彰。金雷走着父亲走过的路,有着同样的情怀,就是让上瓦泉村越来越好。
我在上瓦泉老村与在墙边晒太阳的94岁大娘聊天,旁边也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村庄的河流都很温柔,供着村民们洗洗涮涮,一个老汉在河边霍霍宰羊,村里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看到的都是帮孩子看孩子的老人或是鳏寡孤独的老翁或老媪。黑红的脸上皱纹如沟壑搬纵横交错,写满了沧桑。脸上的表情平和淡然 ,一说话又是满脸笑意,透着知足的幸福。看着一点也不像那么大年纪的,她说村里还有三个比她大的,她是老四。还一再让我们去她家耍耍,我们说下一次,祝大娘健康长寿,争取明年来看你。
到了上瓦泉老村,看到一个大磨盘压住的泉眼,旁边有牌子介绍,才知道瓦泉原是洼泉,因为村庄处于低洼地,有多处泉水涌流,村名实际叫“洼泉”。相传明朝末年,村中有一任姓儒生带头抗税被杀,村人为纪念儒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义举,改村名为“瓦全”,以后,可能是因为村庄处处泉水溪水涌动不断、长流不息,村民们喝着清澈甘甜的泉水,渐渐地用谐音瓦泉代替了瓦全。
上瓦泉老村是名副其实的老村了,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土胚房早被岁月的风吹雨打坍塌于历史的长河中,现在的老房子也是六七十年代的产物,已经破败不堪,濒临倒塌。三四十年代曾经是博山县政府驻地,有兵工厂,能生产子弹、手榴弹、地雷,也能进行枪械维修,还有制药车间、装配车间。只可惜大门紧闭,我从院门缝看到,那些有纪念意义的老房子已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了。
老村的历史值得记录并保留,让村民有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追溯的空间,但村里资金有限,没有能力开发挖掘的保存,只能任其生生灭灭。虽然有些惋惜和遗憾,可想想天地万物生死无常,有什么能长久吗?
在金雷丰盛的午餐后,他执意要送我们去618电台旧址看看,我们实在不能再叨扰金雷了,真诚质朴的金雷对人对事业一样的全身心投入,话不多,但认真的做,我们去他的养殖基地观看孵化室,一个大孵化器里面有两万个鸡蛋,21天后,就有两万个活泼乱跳的小生命诞生,金雷说,前天出鸡苗,三万个小鸡堆满了屋子。我兴奋地插嘴道,要是前天来就好了,看看小鸡是怎么孵出。金雷笑了,前天你们来,我可没时间陪你们,小鸡出来要分出公母,要一个个打疫苗。
三万个呀,我想象不到那个忙碌的场景。鸡苗分好后,要赶快送到用户家。这一波过去了,下一波又开始了。
想着中午吃的六斤多的大公鸡,金雷说就是他们鸡场的,是真好吃,我为此吃了两个大馒头。
告别了金雷,我们翻过山到了沂源界。第一次听说618战备电台的历史,看着导航不远的距离,很快到了沂源县鲁村镇,进入一个狭窄的山路,绕过一个又一个的弯路,才看到大树掩映的很隐蔽的大门,进了大门,开了一会,上坡看见很有年代感的毛泽东巨幅画像,两边的标语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另一边是备战备荒为人民。618战备电台就是一段备战备荒的历史留痕,走进长长的看不到头的坑道,两边是一个个不同部门的房间,指挥部,连部,会议室,话务室,卫生室,阅览室,食堂,洗刷间,警卫宿舍,指挥部里那老式手拨电话,由总机转分线的场景,是老电影里常有的镜头;话务室里,我戴上接线话筒,不由自主喊了两声: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是黄河………,战争的场景历历在目。
隔着近百米就有一个厚厚的巨大铁门,防火防爆,增加安全系数。坑道总长470米,上下二楼,二楼有五个3米深的水库,有泉眼,是活水,是天然的矿泉水,水库距离山顶70多米。二楼多是放置设备,人员住宿。我问过工作人员,怎么选了这个地方,他说,这里是沂蒙山区,山多,信号容易出现乱波,敌人找不到,而且这个坑道所在的山是坚硬的花岗岩,轻易炸不透,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沂蒙山区的群众基础好。
现在的618战备电台旧址打造 成了冬暖夏凉的度假区,环境隐蔽幽静,四季花果飘香,可抚今追昔,回味历史,是为了珍惜当下。
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