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已有些时日,但一直刻意跳过在读其他的书。单单书名(日文直译:丧失作为人的资格),便已经足以透露内容的沉重。
但是今天看完后,内心竟是如此的平静!
故事主人公叶藏,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极强,自年幼时起,就开始揣测他人心理。害怕别人的不满,不敢面对冲突,不敢拒绝,不敢要求,刻意扮丑搞怪讨人欢喜。身为富贵人家公子却低三下四,终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在确定余下故事是以此种性格为基调而展开后,所有的情节设置便没了悬念。
开篇章节所描述的叶藏的性格成因,我认为不够真实。他属于典型的讨好人格,而这种人格的最大问题是:自卑。在自卑形成之前,先要有大量的外来打击。比如,父母的不认可、不关爱、冷言、暴力;被拿来与兄弟姐妹、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只有遭受足够多的外界否定之后才会导致自我价值怀疑,才会有如此深入骨髓的自卑。
毫不夸张的说,故事里的叶藏是个天才,可以轻易做好很多有挑战的事情,智商高的人是很容易在生活里找到自信的;父亲从政,喜欢给身边人带礼物,没有出现苛责孩子的情节;也没有出现别人家的孩子……但这本书被认为是作者太宰治的自我写照,所以钻这个牛角尖没有太大意义。还有一种可能,也许是日本的文化导致,他们有一种近乎畸形的道歉文化,到了什么程度呢,刺客枪杀目标后可以对旁边瑟瑟发抖的女主人真诚地鞠躬道歉:真对不起,把你家地板弄脏了;卧轨自杀的人会刻意避开上下班高峰,怕影响别人工作。大概也是在这种文化下才有了太宰治那句触动心扉的名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之前看过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描述的都是关于精神病患者的故事。荒诞,离奇。但故事中严丝合缝的逻辑又让人无法质疑其真实性。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想:天才和疯子之间到底隔着什么?
看完《人间失格》,隐约找到了答案。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所谓的“自我认同与社会接纳”。人作为群居动物,几千年的生活习性说明,孤独感与生俱来。太多人因为始终得不到认可和理解,只好欺骗自己、捉弄自己,最后真的把自己搞得古怪,成功进化为一名变态。每一个敏感自卑的人,都是没被好好照顾的孩子。你并没有错,知道吗?务必跟自己和好,好好心疼自己。
如果把“自我认同与社会接纳”投射到每个人身上,那便是我们一生都在寻求、维系的归属感。归属感是一个人所有勇气的来源。有了它,可以横冲直撞、狂妄自大,可以我行我素,也敢真情流露。因为内心认定,有一个地方,有一些人,会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包容自己。
归属感缺失的人,没有得到理应相信自己的人所给予的认同和肯定,害怕被孤立、被抛弃,所以一定会有一段刻意讨好他人的经历。但终于有一天明白过来,真正让别人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的,不是自己对别人有多好,而是自己有多优秀。
不要去追一匹马,
用追马的时间种草,
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
任你挑选。
不去刻意巴结一个人,
用时间去完善自己,完善你的能力,
待到时机成熟时,
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任你选择。
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
用人格魅力吸引来的朋友才能长久下去。
所以,
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要有力量得多!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只是,努力让自己变好一定会获得归属感吗?也许会,也许不会。努力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可以不畏惧一切挑战,可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但真正的归属感,来自于他人的理解和欣赏。归属感没法自我满足。
没有归属感的人,苦心营造的安全感也是非常脆弱的。比如说,一个人去医院时的悲哀和无力,那一刻的人生黯淡无光。
没有归属感的爱情也是脆弱的,痛楚不能理解,喜悦无法分享,在一起只为吃饱肚子,有瓦遮头吗?内心的孤独感始终未曾摆脱。
眼前生活真是苟且吗,远方究竟有何不同,熟悉的地方为什么没有风景?
所谓的旅行,所谓“诗和远方的田野”,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努力,说到底是为了寻找一个归宿。终点是否有自己想要的,无法确定,也许最终还是失望了,但至少在路上的时候是带着希望的,足以安慰自己一段时间。每一个远走他乡的孩子,都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归宿。而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一个能懂你,愿意懂你,永远不会放弃你的人。
心安即是归处。
阿弥陀佛,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