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 & 孵化器
——孵化器这种形式是否适合中国的创业大环境
我们看美国从二战结束之后至今的科技创新历程,经历了5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军工实验室
学校实验室
企业内部的研发中心
企业外部的战略投资部
目前最新的创业孵化器
整个过程的趋势,我们看到在变得越来越市场化,越来越小单位。
孵化器在国内确实遇到很多问题,和很多新形态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在国内发展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一样。不是有一句老话:“新生儿都是无用且丑陋”的嘛。
但归根到底,孵化器是驱动创新最新的一种形态。我们需要创新,大企业需要持续的财务收入,小企业需要实现个人价值。所以大企业需要创新,大企业会去创业。只要这种创新和创业的内生需求还在,就需要一个形式上的载体去承载这类需求。而孵化器就是承载创新和创业,最新的一种形态。
没有不合适的形式,只有没做好的品牌。
2.VC & 孵化器
——VC 大热是否让早期创业者更容易接触资本
由于互联网,早期创业者接触VC确实在变得越来越透明,但本质上并没有提高效率。我们看到最终大部分最终成功的投融资案例,大部分还是来自于线下和朋友推荐。
机构每天收到几十甚至几百份的BP,每年收到上万封的BP,目前还没有通过技术形成有效的筛选和发现机制来判断出优秀的项目,形成更高效的对接。目前通过朋友和FA的推荐,即通过他们的一度筛选后的项目,仍然是最高效的途径。在这个领域,互联网和机器,还没有取代人。线上对VC的更多意义是PR层面,还没有触及业务层面。
至于孵化器退烧与VC的关系,个人觉得没啥关系。目前的退烧是正常的,就像大部分创业公司在早期经过媒体报道和宣传之后会形成的一波短期热潮一样,是一个自然的去泡沫的过程。
孵化器也是一样,回归本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3.地产商?高校?
——更多的孵化器由政府高校和房地产商主导是否是一件坏事
简单来说,有好有坏。
先谈谈坏处,地产商带来的更多是空间面积资源,在创业团队核心需要的产品策略和融资服务上并不能提供很多帮助。另政府和高校,由于自身体制的原因,并不是市场化运营,所以效率不高。
再谈谈好处,我们在「2015 互联网孵化器发展趋势」一文中有提到:
结构上,单一背景的孵化器将逐渐弱化,多方背景的孵化器将逐渐凸显出优势。
毕竟,空间,政策和人脉资源,对早期创业团队来说仍然是很大的帮助。
4.政府?大企业?
——由政府主导和大企业内部支持的孵化器进展如何
政府主导的孵化器,模式很有趣。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政府主导的孵化器,也在逐渐变得越来越市场化。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品牌上,同时政府提供空间,政策和部分前期装修和管理费支持。而实际运营更多地在引入市场化的品牌服务机构。
企业内部孵化器,这两年在逐渐增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在美国,我们看到包括 Google、微软、IBM、迪斯尼、Nike、T-Mobile 等很多企业都在自建内部孵化器。在国内,腾讯有“腾讯创客空间”,阿里巴巴有“百川计划”,海尔有“海创汇”,联想有“联想之星”,最近我们看到很多传统的家电制造商也在筹建企业内部孵化器,希望以此激活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
作者:梅晨斐 | 编辑:苏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