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如巨人,于历史长河中奔波跋涉,永不停息,其疲则国朝吏治浊乱,困则阡陌民生凋敝,病则神州兵灾四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既是中国历史朴素厚重感之来源所在,也是诸多璀璨王朝逃不过的周期宿命。故而古人有云:“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于是上下五千年间,中国涌现无数如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的“医者”去按照自己的方法“治病救巨人”。自1945年以来,在我党在对“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提出“两个答案”的前提下,持续推进改革、谋求发展,今已颇具成效。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更是给“巨人”“舒筋活络、排毒养颜”的“养生”妙篇。作为党员干部,生逢盛世,重担在身,当以信仰为纽带,持好“理论方针”,走好“群众路线”,调“阴阳”激发干事活力,乘“正气”锐意担当进取,切实编织好全面深化改革“养生图谱”。
遵循“医嘱”,听党指挥,凝忠诚信仰之力,抓好“理论方针”不松手。《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的浩荡征途中,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关键力量,而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的需要。以如磐的信仰筑就的忠心,是每一个改革参与者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能够引领改革航向、把握改革脉搏的根本所在。作为党员干部,不但要将对党忠诚的政治原则牢记于心,围绕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思、悟、践,以此筑牢理论基础、提高政治站位,更要紧密围绕《决定》的部署,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坚定将改革每一步踩在党中央指示部署的脚印上,确保循“医嘱”、按“规定”“开方治病”。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查改革施行之效,走定“群众路线”不转移。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就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给出了“人民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人民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全面深化改革道路的始终。《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党员干部,更是要弄懂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充分调研采访收集群众想法要求,才能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做人民需要的事,改人民要改的制,对于千头万绪的工作,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向人民群众学习“笨办法”、“偏方子”以提升工作效率。对于取自群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方法要及时普及、改良,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以人民为师。要多途径切实收集群众对改革情况的态度、意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工作计划方法,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调和“阴阳”,板正“体态”,筑自律、担当之魂,坚持“廉洁实干”两手抓。“养生”当“标本兼治”,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要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突破各方体制机制弊端”,对此,党员干部必须切实提升担当意识、责任意识,秉持实干精神,炼成“不打退堂鼓、不惧风浪高”的“铮铮铁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面对光荣且艰巨的改革任务,党员干部必须“身正影正”,切实“板正体态”,不做“眦目向群众,媚笑看上官”的“大小眼”官僚干部、不做“笔下多豪言,胸中无一策”的“长短腿”务虚干部、不做“向上比待遇,向下比能力”的“高低肩”贪私干部,保证自律、廉洁、公正,实干、担当、作为,发挥好改革“白细胞”作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廉洁自律的品德操守、担当实干的丰沛活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中织好“养生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