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是一种假设,如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我们每个人说的本质,就只能是自己所认为的“本质”,而不能说它就是“真正的本质”。至于谁认识到的是“真正的本质”,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也就是说,“真正的本质”是不确定的。
以职场关系为例:
劳动价值理论者认为,员工和老板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员工创造价值,老板侵占价值,于是,他得出的职场关系的本质是剥削关系。所以,员工要跟老板做斗争。
而大多数人认为在职场关系中,自己是去找一份工作,贡献自己的能力,获得报酬,职场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
有一些人认为公司是一个平台,自己提供智力,老板提供资金和智力,双方一起,制造出产品和服务后在市场上销售,然后自己获得劳动的报酬——工资,老板获得劳动和资金的报酬——工资和利润。因此,职场关系是一种合伙关系。
还有一些人认为职场是修行场所,职场关系是修行同好。因为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提高自己的机会,都是修行的契机。
剥削关系、雇佣关系、合伙关系、修行关系,哪一种是职场关系真正的本质?
真正的本质不可知,真正的本质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本质,是nature,它可感知却不可言说。
我们能够言说的本质是essences,就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从“结构与关系”的角度在谈论人的本质。它是nature吗?不是。因为,现在数量众多的“宅男宅女”,他们的社会关系简单,但却不能改变他们是人这个事实。
其实,真正的本质并不重要。就像苏格拉底的“什么是人”的例子,我们不用知道人的本质(nature)是什么,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毫不费力地辨认出“是不是人”。重要的是,一种关于本质的认识是否能够解释相关的各种现象,是否能够推论出未来可能的表现,给行为提供指导。解释力越强的本质假设,越可能接近真正的本质。指导力越强的本质假设,越可能接近真正的本质。
解释力强,是说它能够解释的现象和范围更广,对过去已经出现的现象能更好地做出解释;指导力强,是说推演出来的未来的行为,更符合规律,因而更能带来预想中的结果,它的标准是结果的好坏。结果越好,越说明指导力强。
我们从解释力和指导力的角度来看看关于职场关系的四种认识。
认为职场的本质是剥削关系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不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组织的发展,期权的出现,社会福利制度的加强,使无法用剥削关系解释的职场行为越来越多。现在,如果再去破坏企业的资产或者设施,不但不会得到保护,反倒会因为损害私人财产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剥削关系的本质论无法给持有它的人指导未来。
认为职场的本质是雇佣关系的(解释力强但指导力不强),员工应聘,企业解聘,签订合同,自由择业,待价而沽,都是雇佣关系的体现,能够解释大多数的职场现象。但是,雇佣关系不能很好地指导该观念持有者的行为。因为一旦认为职场关系是雇佣关系,员工就会有给多少钱出多少活的心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愿意额外付出,或者有额外付出就要有额外付出报酬的心理,甚至是当时就要。主动意识和精神都可能会有所欠缺,等待他人的推动,这就无法承担更大的责任,熟悉更多的业务,也就无法走上更高的职位。
认为职场的本质是合伙关系的(解释力和指导力都强),员工进入企业之后,双方就成为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那些好的企业,员工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员工努力,企业发展也更加顺畅,员工和企业共荣。而既然认为是合伙关系,就会有主人精神,愿意付出自己所有的努力,愿意考虑做事情的方方面面,主动去探索和成长,这样的员工,往往愿意承担责任,企业给予他更高的职位,职场前途光明。
认为职场的本质是修行关系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不强),因为它过于强调精神方面的特质,脱离了人们找工作是为了有物质收益这个前提,与大多数人的固有观念相抵触,要求极高的奉献精神,很容易被当作好的员工。但是,这种员工愿意自己奉献,其他人却很难奉献,所以其做领导或者做业务,都有可能不能为自己领导的部门或者企业争取到应得的利益,也就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关于职场关系的认识,解释力和指导力是不同的,其中,剥削关系的解释力和指导力最弱,而合伙关系的解释力和指导力最强,雇佣关系看起来最普遍,修行关系维系起来最难。从解释力和指导力的角度来看,合伙关系是最符合职场关系的本质认识。
有了解释力和指导力的标准,我们就不用再纠结于所谓的真正的本质了,可以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去深化关于本质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实践。
参考资料
摘取自陈中老师的《看透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