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高考,考了414分,这个分数也就能上个大专院校,在当时我们家乡默认的是只有上了本科才能算考上大学。我家孩子多,女孩子尤其多,在当地重男轻女的习俗下我家这种情况一直被亲戚们瞧不起,父亲母亲多么希望自己家能出一位大学生,为他们扬眉吐气一番。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认为我还有机会考上大学,就决定花钱把我送到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复读。我就这样被命运裹挟着去了一中复读。
对我这样的分数,去好学校复读是要复读费的,分数越低,要的越多。我这个分数大概需要5000. 我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那个时候正值棉花丰收,我家 10亩地全种了棉花,当年父母亲辛苦摘回来的棉花堆满了堂屋的一半面积。父亲为了筹钱给我复读用,叫来了我的堂哥,借用他的机动车,载着满车的棉花,带着我,去县城了。 卖完棉花,父亲毫不犹豫的领我去学校交费,那几乎是我家一年的收入啊,在父亲手里还没有暖热,就交到了学校收费处。自此我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开始了苦逼的复读生涯。
父亲以为我进了 一个好学校就能多提高分数,继而考上大学,奈何任凭我怎么努力,不会的还是学不会,为此我很苦恼。普通高中出身的我根本就没有办法和本校出身的同学比,记得语文老师抽查文言文背诵的时候,每次叫我我都背不下来, 其他同学上来都是叽里呱啦的一气呵成,自己怎么背都背不会,现在想起这些,还有点愤恨。物理后面大题该不会的还是不会,数学题照旧解答不出来,作文写起来照样抓瞎。班里其他复读的同学基础都很好,每次考试在我班里总是垫底,后十名肯定有我。其他几名也是和我一样来自非一中出生的同学。
经过一年的苦读,复读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分数的提高,反而让我见识了一中那帮孩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态度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他们从高一就开始秉承着这种学习态度和劲头,我用一年的时间怎能追上他们三年的努力奋斗?最终分数出来的时候我考了454分, 比第一次多了50分,我自己盘算着,100元换来1分,结果还是只能上个大专院校。记得在我等分数的那段时光,我一直希望能够得到老天的照拂,得到命运的护佑,高考分数能过本科线,让我如愿考上大学,让父母欢喜一场,给家里争光添彩。事实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辛苦奋斗出来分数不会有奇迹,更何况我平时考试从来没过本科线。
至今为止,我还为当年没有能考上一个本科院校而遗憾,为什么自己就不开窍,?为什么自己就学不会,为什么自己没办专注学习,为什么自己明明智商不高,还不那么努力?为什么自己明明懂得父母的心愿,没去全力实现他们的愿望?
20年了,这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过去的终将过去,未了的遗憾依然会嵌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