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也分线上和线下。
01
微信线上朋友圈,刚开始,热热闹闹,自我感觉如同电视剧主角,周围有一群朋友和观众在观摩、关注,每天的现场直播,也高度重视,丁点大的事,也苦思冥想,逐字斟酌,屡改屡删,慎重发布,尽力营造爱生活、上进、知性……人设标签。
但生活说到底,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输出的反响,每次的点赞和留言,也在期待着同等回馈。朋友圈只是消磨时间,放空自己的场所,要耗费精力、努力,总会压力过大,时间久了,也就懒散了,毕竟,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主演,谁也不想付出太多,哪怕是点赞之交,何况还牵扯着其他朋友,干脆就沉默吧,三天可见吧,朋友圈越来越冷,越来越趋向于单调的转发文,屏蔽了期望,也屏蔽了自己表达的出口……
线上朋友圈分圈层,同学、同事、老友、新友、亲戚……不同的分类标签,也意味着生活的复杂,总有些心事和生活不想被某一群人看见,甚至自己的父母。人到中年,不在肆意妄为,不在潇洒不羁,繁复的分类,深层次的,部分直播的生活,也在谨慎展示,不想被猜测、被解读、被议论,于是,就停止发布吧。
02
线下的朋友圈,也分圈层,毕竟线上同线下,分类也是取自线下。密友、一般朋友、点头之交,在职场多年,更多的是工作来往的领导、同事和客户、以及供货商。
想起一句话:成年人世界中的社交,尤其在职场圈中,是极致的理性和利益,说白了,是打工赚钱的场所,社交也为此服务,感性了,认真了,就输了。
但网络的无孔不入,智能手机功能的完善,抢占了太多的时间和关注,于是乎,也压缩了线下朋友圈的时间。朋友交流无非是吃饭、聚会,爱好多些的搓麻、打牌、k歌、钓鱼、打球……,总之各种局。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排序和较量。混的好与差,修养的高与低,线下的言谈情绪和态度和表情,都在不经意间流露。领导座上宾,觥筹交错,都是溢美赞誉之辞。混的好的,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里话外,都是奉承。
太多的朋友圈终究是名利场的展示,上演的戏码,没啥太大区别。意气风发的乐此不彼,运气阻滞,没有一两个叫的响亮的标签加持的,多数总会回避和躲闪,凑啥热闹呢,不好意思露脸,拿不出手……。当然也有很多,纯粹个性喜欢热闹,爱和人交流和交往,于是满怀热忱参加各种朋友圈的局,一堆各种关系的人,一堆酒菜,一堆话……乌拉乌拉;个性沉静、爱独处,或低调的,则会将各种局视作负担,哪怕自己有再大成就,也会选择,少参加和不参加。
每个人看生活,总会带有过往经历的烙印,是挫伤、是失望、是失落、是希望、是热切,当然个性乐天和悲观也占一定成色,但又有谁能说清楚,究竟,个性和经历,孰因孰果。
这也影响到朋友圈,过往的经历 、自身天性,综合交织,组成了一张或清晰或模糊的朋友圈。
但,无论如何演变,衷于本心,爱自己,爱家人,交几个挚友,提升自己,过好一生,才是最值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