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了解到这本书的知名度与权威性,有幸通过学校的读写社团最终将这本书收入囊中,闲来拜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对这本书有挥之不去的几个词:思考、劳动、情感、读书、善良。
作为一名刚入职新教师,虽然未曾身为人母,对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还缺乏一些真实体会。除此,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去感染自己的学生,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家庭,学校,老师,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太大了,通过这本书,也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学生来说,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学生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作为教师要想办法唤醒这类学生懵懂的头脑。千万不要强迫,而是要用自己的耐心和恒心去培养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大脑,教他们去观察世界。
看着书中的种种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去震慑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班级,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