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走进简书,弄不清简书是个什么平台,也不知道这里都是什么人,只知道写篇文章发出去,再转到朋友圈,别人在手机上就能看到,熟人看到了,或笑或夸。于是心里很滋润。我的胆子很大,脸皮很厚,一篇一篇写起来,有时一夜写三篇,整整熬一宿。
时间长了,在简书里遇到了很多高手,成了熟人,看看他们的,比比自己的,把我吓住了,不敢写了。再脸皮厚,也怕熟人笑话啊。
有的说,打磨精品,不要乱写,大浪淘沙,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是啊,写那么多次品干什么?写100篇没人看,还不如写一篇好的人人都爱看。我也想出精品啊,挖空心思,劳心劳神,想来想去,写什么也不合适,写什么都不是好题材。弄得精品写不出,次品也写不出了,只有停手。
有的说,闭上眼瞎写,管他三七二十一,写上200篇,只要能挑出一篇来就是胜利,要想挑出一篇,必须有199篇垫底。
究竟应该“少而精”还是“多里捞”?我本人适合后者。你想啊,出精品谈何容易?即使那些大文豪,也不是篇篇都是那么好,不是有代表作一说吗?还有的散文集,书名就是以其中最好的一篇来命名,这说明,名家也不是篇篇都写得好,他也有自己的得意之作,其它篇目至少在他看来平平一般。
好与不好,有时也不是自己能看出来的。它要经过读者的检验,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我写过一篇小文,看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不如意,阅读量也上不去,光题目就改了三次了。但是,却被简叔收去了。
2018年11月15日,快12点了,忽然收到一则消息:你的文章《一路走来》已被加入专题《真实,新鲜,多元》。
我打开一看,这个专题是简叔创建的。专题介绍里写着
“我的内容价值主张,可能是过稿率最低的一个专题,但过稿的我肯定给你点赞”。
这个简叔是何许人也,有简友告诉我,简叔是简书的创史人。
他说他的这个专题是过稿率最低的一个专题,我数了一下,共收了14篇文章,我的是第15篇。我写了一年多了,他怎么会收这一篇呢?这就叫“多里捞”吧。我又返回来重新看了全文,从这一篇中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向。
就自身而言,写这样的东西可能才是自己的出路,要不,简叔为什么在1200多万简书作者中,会收这一篇呢。
这篇是《一路走来》,也是我在自由练习中写出的,如果你派发下来,让我写一稿交给简叔,肯定不敢这样自由地瞎写一气。
我看,还是放开胆,多多练,多里捞。利用简书这个大平台,说不定有能人会从你众多的练习篇目中挑出自己满意的篇目。自己的判断不准确。自己的判断可能片面。好不好,别人说好才算好。
我翻开简叔的个人主页,读了他的一些指导写作的文章,摘了个学习笔记——
即兴写作是很多人经常会讨论的,但是真正做到的人不多。即兴写作是指写你所想到的任何东西。也许你会发现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是垃圾。但是有时候,最好的点子就是这么来的。你写了1000字,其中的200字可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想法。写作这篇文章的想法正是来源于我的一次即兴写作的最后100个字。
播种想法。想法的种子可以以单词、句子或者段落的形式播种。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高产的写作者,那么你要学会接受并记录这些不完整的想法和可能是错误的开端。
写作时瞻前顾后,过于追求全面,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索然无味,罗里吧嗦,陈腔滥调。
文章应该有漏洞。嘘。我只偷偷告诉在简书写作的你们哦。
在和简叔半夜里无声的接触中,我获得了一点自信。11月21日后半夜,也就是22日凌晨1点,简叔又给《让简书像万里长城永不倒》一文点了小红心并打赏,我更坚定了“多里捞”的信心。心里想着今后就是要瞎写、多写。牢记简叔对我们说的悄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