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三毛这个名字是在高中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同是作家的三毛和张爱玲的写作风格还有他们的性格特点,当时就傻眼了,我除了知道三毛是个很有名的作家,丈夫是荷西,住在撒哈拉沙漠,后来自杀离世以外,其他的便一无所知,她的作品我一本都没看过。张爱玲也不了解,上学的时候看过《半生缘》电视剧,知道是改编的张爱玲的小说,其他也是一无所知,后来那一次语文课上的讨论我就傻傻的听着同学们对这两位作家的解读,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读小说还这么有用。高中学习非常紧张,我喜欢语文,也喜欢写作文,但是几乎从不看小说,那作文素材从哪里来呢,《青年文摘》《读者》《羊皮卷》《智慧背囊》等等都是我喜欢看的书籍,唯独对小说没有隐,直到现在我看过的能算得上的小说也不超过五本。
上学的时候不喜欢看,工作以后看的更少,平常喜欢逛书店,几乎每次去书店都能看到三毛的书,像《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雨季不再来》《万水千山走遍》等等,看到他们整整齐齐的摆放在那里,自己从来没有翻开过,错过了几次,偶然总是在不经意见出现,我以前特别喜欢看《鲁豫有约》,有一次采访的嘉宾就是三毛的姐姐和弟弟,鲁豫说她小时候特别喜欢三毛,她所有的书几乎倒背如流,她说她这辈子最想采访却采访不到的人其中一个就是三毛,那个节目我一点都没有漏落的看完,听三毛的姐姐和弟弟讲她在世的一些趣事,还放了一段三毛生前的一段声音,第一次被这个声音吸引,慢慢的产生了好奇心。再一次去书店的时候买了三毛的一本书《撒哈拉的故事》,消遣之余看完了它,一下子颠覆了我对三毛的固有认知,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位乐观、有情趣、有智慧的台湾女孩,真的就像小孩子一样那么有趣。
在没有读三毛作品之前带有一种自以为的偏见,我的认知是这样的:三毛是自杀的,天呐,为什么要自杀呢,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啊,这人性格肯定不好,忧郁、消极、悲观、厌世,我才不要读她的书呢。这么感性、任性带有偏见的认知真不太像自己的作为,当然现在不会这样想了,对任何作家的生活和他们的作品都应该带着理性客观的视角来评判。不要被自以为是的认知禁锢了自己应该认识的人,应该去读的书。上周去逛小区旁边的书店,看到了《流星雨》这本书,索性就买了,书面配了2个原声CD,是三毛生前的讲书的音频,这周末在家没什么事,把这本书看完了,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汇集了她的生前的一些演讲和接受的部分采访,让读者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可爱、更有趣的三毛。摘录部分书中印象深刻的片段吧:
(1)这本书为什么叫《流星雨》,三毛有这样一个比喻:
我们的父母是恒星,我们回家,他们永远是在的;我们的朋友是行星,有的时候来,有的时候去,但是他们也是天空中的星;那么流星我把它看为哪一种人呢?我把它看为在我们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一些可能今生再也不会碰到的人。我将他们叫做流星。只要你带着心灵的眼睛,你带着爱世界、爱人类的一种赞赏的心情的话,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碰到这些流星。
(2)三毛小时候不想学音乐,但他爸爸非得让她学,她父亲说:"我强迫你,因为将来你在人生的路上,可能遇到一些坎坷,到时候要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音乐可以化解自己一点点的忧伤。"
(3)我认为年龄、经济、国籍,甚至于学识都不是择偶的条件,固然对一般人来说这些条件当然都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彼此的品格和心灵,这才是我们所要讲求的所谓“门当户对”的东西。
(4)你的生活就是你的文章
(5)爱、希望和幸福是上天给人们的礼物
(6)我觉得一个人追逐金钱,绝对不是只为了“我爱钱”,而是因为他们知道钱后面有它高贵的意义在。
(7)富,是在于怎样有智慧地支配金钱。买东西要有品味和眼光,我们买廉价品并不表示没眼光,只要有价值就好。
据说三毛作品共11部,我想我一定会全部看完。哈哈,一年以内完成这个任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