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长地域有关,北地的母亲向来不善做精细美食,恰恰和南方父亲相反。
该怎么回忆,母亲用她的简单粗糙的美食,抚养我们长大的呢?想起母亲,就想起卷地狂风,想起飞沙走石,想起严寒凛冽,想起那间灰砖房里的熊熊炉火。母亲的系列手作食物里,圆而厚的苏打饼,像一轮橙圆的满月,在我记忆中散发着清辉。
母亲第一次给我们做这个饼的时刻,我至今难忘,就像童年的奇遇记。
我11岁的夏晚,繁星闪烁。电力不足而家里灯光暗黄,狭小的客厅铺着灰砖,扫拂尘土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扫地前,必然要先用水盆里的水,把砖地打湿,弥漫出一股好闻的砖头香,再扫的时候,就不会尘土飞扬。
那日干干净净的砖地上,摆放着黄漆面的小方木桌。我们三个孩子怀着强烈的新鲜感,围坐桌前,看母亲第一次做苏打饼,是她和邻居姨学来的新式饼。门开着,清爽的夜风拍打着门帘,想要钻进来探秘。
母亲郑重其事地敲开两颗鸡蛋,和着金色胡麻油、水混合,再撒上盐,然后细心地搅和成糊;接着她用碗舀了三碗白面,捏一撮苏打粉混合进去,搅均匀。我们仨大气不敢喘,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母亲变“魔法”。此时此刻,母亲开始均匀和面,奇妙的“魔法”很快出现了,面团不再是死面,而有了神奇的弹性,她的手指一戳,就是一个个深深的“酒窝”。母亲一鼓作气,把面团用力压扁,擀平,用菜刀画好整齐的方格后,再把面饼放在家里特殊的“电饼铛”上,其实是出了故障的旧式高压锅,改成烙饼专用。炉火不急不缓地燃着,我们仨和母亲,都聚精会神地盯着锅里的“魔法”,哇!饼的颜色逐渐变金黄,烤熟的香味逐渐浓郁,丝丝钻入我的鼻孔。我们小孩子,压住心里噗噗乱跑的馋虫,期待着从来没有吃过的苏打饼!
守在炉火前的母亲,那时很年轻,在信息闭塞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很乐意和同事们聊天,学一两种做饭的小妙着,苏打饼就是其中之一。母亲闻着饼的香味儿,显然非常满意。她笑眯眯地用锅铲,把冒着热气的大饼,请出旧高压锅,厚实魁梧的它,大大咧咧地站在大盘子里,继续不断地喷吐香气,它身披母亲特别制作的格子外套,显得憨憨的。我们闻到饼香馋得不行,欢喜得不行,都嚷嚷着要吃一口。母亲不慌不忙,吹一吹烫饼,猛地用力一掰,饼就按照划好的格子纹,而断开几大块,斜切面冒着喷香的白热气。
那个晚上,昏黄的灯下,一家人喝着黄澄澄的小米粥,吃着热腾腾的苏打饼。饼烤得两面香脆,中间酥软,我先掰脆皮,嚼着欢;后吃饼肉,配着稀粥,别提多香。“魔法”终于解开了,是苏打粉发面的画龙点睛,以及油、盐、鸡蛋的加盟,让饼异常松软而有异香。刚刚烙出的现饼最美味,之后晾冷了,还是好吃,尤其配上奶茶,特解饿,特解馋。
苏打饼至此,变成长驻我家饭桌的美味之一,吃了多少次,已经数不清了。它制作简单,而加料丰富而有热量,当然比馒头好吃,即使变冷了,口感也甚佳。苏打饼行侠仗义,饱满了我们成长的需要。它变成母亲能精彩制作的美食代表之一。
长大离家后,按照母亲的配方,我也做了多年苏打饼。突然有一天,我开始改良母亲的苏打饼。因为体检四高,必须多吃粗粮,故事可以这么讲。
“从前,有一位白面太太,独居多年很孤单,准备和玉米面太太、小米面小姐、159奶奶(159种杂粮)抱团生活在一起,变成以粗粮为中心的苏打饼养老组合。远道而来的燕麦片大侠,热情入驻,还在饼皮上,和黑芝麻小姐一起跳起了踢他舞。”
用粗粮苏打饼,哄闺女一起吃,效果相当好。她平常不喜欢燕麦粥,说有特别的味道,现在这样一“共和”,燕麦片大侠藏在革命队伍里,谁也看不出他的来头,天下太平,一派喜气洋洋。
我有时请核桃仁先生、花生仁先生来入驻,会给闺女的口味带来别样的新鲜。果然烤熟的果肉,混合杂面粉,异样清香。好消息越传越远,高粱面大叔闻讯而来入伙。甚至惊动了南瓜先生,也兴冲冲加盟。那天的饼,因为南瓜先生的努力,把电饼铛,撑得满满的,涨涨的,却别有瓜的清香味道。可想而知,因为我的异想天开,从前母亲手作的高能量苏打饼,曾经让我们吃了抵抗极寒,如今变成什么样子?粗、简、丑、笨、拙!去世的母亲是无论如何想不出来,我把苏打饼进行了如此“胡编乱造”。
爱上粗粮,我一发不可收拾。除了粗粮苏打饼之外,还因对乡野自然食物的喜欢,我请来广西石门村主人家的野生小米,别样糯香,米粒小,颜色灰旧,可正是我希望的样子。想到这是两位回归乡野的知识分子的辛苦作品,敬意很深。石门主人家的山地野笋我也买过,花费了一天细细剥开,实在是太清香!此前还买过甘肃的沙漠小米,颗粒很大,颜色明亮,味道相当不错。
粗、简、丑、笨、拙久了,家常吃的不过就几样。细数,哎,全是小时候母亲给我做过的。我恢复了母亲的手作莜面后,闺女每次把调好的莜面里,焖熟的红皮土豆,吃得津津有味;居然中午吃了,嚷着晚上回来继续吃,我暗欢喜。在我重新复制的系列粗茶淡饭里,不知不觉培养了闺女对土豆的依恋,变成土豆热爱者,这是一件温暖纯朴的事情。土豆,笨头圆疙蛋,绝对是粗、简、丑、笨、拙一族的成员。土豆淀粉含量高,不能算粗粮,但是配置在家常莜面里吃,真正的绝品。如果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荷兰画家梵高早年所画的《吃土豆的人们》的桌子边坐下来,必定很亲切,虽然和他们语言不通,可是桌子上放着我们共同热爱的土豆,一起吃得香喷喷,这便是最好的心灵交流了。
我的家常食物如此上不得台盘,不能登大雅之堂。可是吃着好舒服,不光是自己手作,还因为粮食都来自同样追求纯绿色的种植者。手作粗粮倾注了我的耐心与怀念,手作粗粮使我的心灵返回童年!我对所有缺油少盐的菜谱很追求,因简单而纯朴,因纯朴而怀天真,因天真而满怀趣味,这与我住在哪里没关系,与我收入多少没关系。
许多年来,我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人。与朋友,每每“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2018.12.25—20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