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学院 19生本 邓欣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回首间,自己已站在学期之末。犹记得在上《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第一节课堂时,丁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当时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大同小异的。最后,丁老师在同学们的回答中点出来了要爱这个专业才能走的远,那时的我们对爱的定义还停留在简单的喜欢之上。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需要爱,特殊教育更需要爱!我感到很荣幸能去小海龟见习,虽然见习时间较短,但是我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更多的是感到心痛哪些小天使们!作为普通学校的老师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桃李满天下,但是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点,学校老师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学生们每一点在普通学校老师看来微不足道的成长。这一点一滴普普通通的改变包涵了老师的多少心血和付出,同时也包含了父母的多少希望与期待!我觉得从事这项职业,虽然也会失去很多,但是能从中体会到更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正像各位老师说得那样,一个残疾儿童改变了整个家庭的生活,也有许多家庭因此陷入悲痛之中,我们所做的不仅是面对一个孩子,同时也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在小海龟见习的时候,我呆的班级里面有个女孩在上课的过程中一直不能集中注意力,东张西望的,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这让我想起了ADHD,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它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遗传、生理、社会心理、疾病及脑损伤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发展,根据美国精神协会的界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分成以注意力缺乏为主的类型、以多动—冲动为主的类型和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三种类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
对于这类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会有一些相关的矫正措施。比如心理疏导、感觉综合训练和认知行为干预模式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个慢性过程,要想孩子好起来,就必须坚持长期治疗。为了让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得到更多好的发展其教育还应该注重家园结合。教师应该多和家长进行沟通,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就离不开家长陪伴,也是对家长的考验。对于母亲来说,当自己十月怀胎得到的宝贝患有该类病情时,母亲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在第一时间内是不会想到要去如何治疗,而是想着去检查推翻之前的检查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才会慢慢的接受,这往往会错过许多治疗的最佳时间。而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耐心倾听儿童的心声,因势利导;利用爱心滋润儿童的心田,时时关注儿童的言行,了解儿童内心的需求和行为动机;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注意生活规律;持之以恒,反复强化,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自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慢慢走我闻到了花香,原来路上还有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了鸟叫,我听到了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教育特殊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他们一起走过他们的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贴近心灵,他们将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我们又何妨放慢脚步,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这是宝鸡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姜少华在周记里写的一段话。姜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自办学以来将师德教育作为工作重心,启动开展了"五心两情"(即对残疾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包容心和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感情、激情)等一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特殊教育事业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变得越来越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孔子说的,出自《礼记·礼运篇》,大概意思是: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起初学习这篇课文时觉得这样的大同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而现在看来不过是近在咫尺。
爱是什么?我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明白了爱是全新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是奋不顾身的追求,是无可阻挡的奔突。无论我们投身于哪一行业,都应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