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宁子
几天前翻看微信朋友圈,看到殊来陕西了,想着我们认识也快十年了,因为“臭味相投”,我们从博客到QQ再到微信,虽不常聊天,但相互惦记。这么好的机会,不见面说不过去,抱着试试的态度在殊发的圈儿留言,没想到殊很快回复了,一来二去,我俩就约好了时间。
08年上博客的时候,把博客当做闲来无事娱乐的地方,每天挤出几枚文字,然后坐等点赞留言。直到遇见殊,一个美丽的山西女子。当时我博客主页的名儿叫晚秋滴小屋,她的博名叫蒋殊的小院。因为院子,拉近距离,怀着好奇的心走近一看,被她朴实、细腻、灵动的文字吸引住了。那天,在她的小院流连忘返,读罢扪心自问,同样的乡土情结,她的文字为啥这么耐读,这么牵动人心。静下心回头看看自己,文字干涩无味,毫无立意。那一刻猛然顿悟,码字也像做饭一样,须用心,才能色香味俱全。那天,第一次知道有一种常见的花儿叫蜀葵。而殊,就是一朵蜀葵,美丽质朴。虽然在那片土地只生活了十七年,但她情系故乡心怀感恩,饱含深情书写她的村庄,她的亲人,还有许多像蜀葵一样平凡的父老乡亲。
五年前,殊的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出版了。博客上看到这消息,我在她的博文下留言可否送我一本,没想到,几天后就收到了。翻开书,一股墨香扑鼻而来,看着她的签名,仿佛看到千里之外那个可爱的人儿。
十年时间,殊笔耕不辍,文章屡屡获奖。她写的《自己的墓葬》令人落泪,《一碗饭,一条命》令人唏嘘。她用质朴的文字诉说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诉说着真善美。村庄,故乡,虽然渐行渐远,但那里有她写不尽的故事和乡愁。近几年,为了采访抗战老兵,殊的足迹遍及武乡,看着名单上的老兵一个个老去,她说能做到的就是加快脚步,为那些为和平而战的老兵留点文字,留点记忆。
相识网络,我们用真诚行走。十年间,只因喜欢,只因一样的乡土情结,便一路追随。十年间,我们情同姐妹,彼此以“亲爱的”相称。人生没有几个十年,能走进生命的人,若不相见,是种遗憾。
在草长莺飞的季节,殊来了。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那么,约会吧。
四月的第一天,起个大早,梳洗打扮,在衣柜里挑三拣四,那心情不亚于相亲。一路上想着见面的场景,感觉时间很慢很慢。路上我给殊发消息:愚人节滴约会,哈哈!殊回复“好日子”。四月的西安,阳光明媚,姹紫嫣红,隔屏都能看到殊美丽的笑靥。待赶到殊下榻的酒店,兴奋地把她发的房间号2305看成2035。愚人节,我就是个瓜女子,虽然年过不惑。那天,大脑短路,一个人在二楼满世界找我的美女。最后,在服务员的指引下,上了电梯,按下23,我成功地把自己逗笑了。
敲门,开门,没有一丝惊奇,只有微笑,只因彼此熟悉。不约而同张开双臂,将一个大大的拥抱给对方。落座,没有客套,没有不自在,我俩像久别重逢的故友。从蜀葵到村庄土地,从穿衣打扮到风土人情,我们聊亲人聊所见所闻,有欣喜也有失落。那天,我是十足的话唠,而殊,是我的听众。听完我的经历,她说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鼓励我写出来,说只有自己熟悉的东西才最真实,最感人。我说写自己需要勇气,殊说趁时光不老。
聊天中,我给殊说发条圈儿吧。殊微笑着起身说当然可以啊。两个臭美的女人相拥着留影。然后我在朋友圈中写下“愚人节,一场说走就走的约会”。聊到名字,姝说朋友们都喜欢把她的名字写成“姝”,而她却喜欢“殊”。姝与殊音同意不同,从言谈中我也读懂了殊的与众不同。看似柔弱,但骨子里的那份坚强,在她的文字里,在她走过的路上。
相逢的时间总是太短,大半天时间一晃而过。吃完午饭,我们挥手告别,殊执意要送我到楼下。春意盎然的街头,两个瓜女人微笑着,禁不住又张开双臂,在四月的阳光下,无需多言,只需一个拥抱,足矣。拐弯处,一回头,殊还在阳光下,裙袂飘飘,笑颜如一朵盛开的蜀葵。
蒋殊,本名蒋淑芬,武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文学院第三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24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现为大型影像文化期刊 《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迄今为止在《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现代青年》《山花》《黄河》《中华文学选刊》等国内大型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若干。其微小说《自己的墓葬》获得第七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散文《故乡的秋夜》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读本。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神灵的聚会》,其中《阳光下的蜀葵》获得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