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100年的正月十二,正是今天,苏轼在儋州,他酿了一冬的天门冬酒熟了。
这是他在海南搞的发明,用糯米加上草药天门冬酿制而成。《本草纲目》载:“天门冬酒,补五脏,调六腑,令人无病。”
【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十二,海南儋州
其一
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麴米春香并舍闻。菜圃渐疏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拥裘睡觉知何处,吹面东风散缬纹。
其二
载酒无人过子云,年来家酝有奇芬。醉乡杳杳谁同梦,睡息齁齁得自闻。口业向诗犹小小,眼花因酒尚纷纷。点灯更试淮南语,泛溢东风有縠纹。
漉(lù):对新酿的酒进行过滤除去杂质。
在古代,立春是节日,而在立春后打开酒翁,看到酒酿得成功,也是一大喜事。
可惜,苏轼的生命倒计时只有十几个月了,这首词,从“喜”字入手,大醉之余,尽显悲凉。
词句分析今天且不说,从这首词,我正式搞清楚唐朝时酒为什么叫“春”了。
苏东坡就整理过叫“春”的酒:唐人酒多以春名,今具列一二,金陵春、竹叶春、曲米春、抛青春、梨花春、若下春、石冻春、土窟春、烧春、松醪春。”
但是他没说为什么叫“春”。既然他还要列举叫“春”的酒,估计在当时已经不算常识了,在今天写的诗里也看得出来。
唐朝的铜官窑,酒壶上是大写的“春”
我综合了一下,很简单。
1、指时间。古代,特别是周朝,酒通常是在冬季酿造,经过整个冬天的发酵,到春天时才酿成,因此被称为“春酒”。
有诗为证:
《诗·豳风·七月》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我到日本访问酒庄,他们严格按古法酿酒的“酒造”,也是讲究冬天酿酒。
法国红酒在春天,也有专门的“新酒节”,春天出来的红酒,淡红色,要趁新鲜时喝,如同青春。
2、指颜色。古人没有掌握现代的蒸馏技术,造出来的酒,不仅酒精度低,而且色也不纯,颜色呈黄绿色,很像早春嫩芽初发的颜色,因此以春之色代称酒为春。
有诗为证: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绿蚁”是指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绿色的泡沫。
3、诗的最后一句:“点灯更试淮南语,泛溢东风有縠纹”,说老眼昏花的自己点灯照亮,再次试验证《淮南子》说的好酒会因“东风至,酒漫溢”的说法对不对?果然看到酒瓮里因春天来了漫溢而产生的细微波纹。
这说明,酿酒也是大苏格物致知的生活实验,并且,冬天酿酒,春天酒熟,是存在于书本中有待验证的间接经验,也证明在苏轼的年代,已经不常称酒为“春”了。
相比之下,早一年写的这首词,要欢快许多
【减字木兰花】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正月十二,海南儋州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春牛”,是泥塑的土牛,耕夫持犁杖,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这个仪式,又叫“打春”。
丐,乞求。春工:春风送暖,万物复苏,似是催生助长的农工。
肉红,桃花鲜妍,如少女的脸。
春幡(fān):立春这天家家插小彩旗。春胜:迎春的剪纸。
北宋时海南立春,也有这么强的仪式感吗?
不管怎样,七个春字,造成轻快跳跃的节奏,鲜明的色彩,复叠的语言,字里行间充满生机,颇有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的味道。
而在中国词史上,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
海南的当地音乐,我们可以从《红色娘子军》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去领会,据说这是当年的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吴祖强、杜鸣心在海南采风几年的成果。
【东坡日历】
2025年2月9日,周日,乙巳蛇年,农历正月十二
32岁。是日,在云安(重庆云阳)。与弟子由为父(洵)扶丧过云安下岩。作《题云安下岩》。轼。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正月十二。
52岁,是日,在开封,与李公麟(伯时)共画《憩寂图》,作《题憩寂图诗》(并鲁直跋)。子由题诗,次韵。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正月十二,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54岁,是日,在开封,撰《赐济阳郡王曹佾在朝假将百日特与宽假将理诏》。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正月十二,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60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书黄庭坚《北齐校书图跋》、《右军斫脍图跋》后,后者乃应徐常(彦和》请。章柒(?)除知广州。尝与柒(?)简,请奏朝廷罢香药草。轼。宋哲宗绍圣二年(I095)正月十二,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61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题所书宝月塔铭付法舟。轼。宋哲宗绍圣三年(I096)正月十二,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64岁,是日,在宜伦(海南儋州),立春,赋《减字木兰花》。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正月十二,时任琼州别驾。
65岁,是日,在宜伦(海南儋州),天门冬酒熟,且漉(lù)且尝,大醉,二首。同日,哲宗卒,徽宗即位。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十二,时任琼州别驾。
【题憇寂图诗并鲁直跋】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正月十二,河南开封
元祐元年正月十二日,苏子瞻、李伯时为柳仲远作《松石图》。仲远取杜子美诗“松根胡僧憇寂寞,庞眉皓首无住着,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之句,复求伯时画此数句,为《憇寂图》。子由题云:“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只有两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诗。”因次其韵云:“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文与可尝云:“老夫墨竹一派,近在徐州。吾竹虽不及,石似过之。”此一卷公案,不可不令鲁直下一句。
或言:子瞻不当目伯时为前身画师,流俗人不领,便是诗病。伯时一丘一壑,不灭古人,谁当作此痴计。子瞻此语是真相知。鲁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