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成年人的哲学指南》,英文原名是: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给中年人的哲学指南。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市场考虑,翻译过来改成这样的名字。
《中年觉醒:重塑生命与生活的力量》,原名: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Finding Success, Happiness, and Deep Purpo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中文译名还算忠于原文。
这两本书是在不同的时间看的,看《觉醒》的时候,想到了《重来》,很多观点是可以相互印证的,也证明中年人的生命探索之路大概是殊途同归——排除掉文化、阶层、经历等因素,人生下半程要怎么走,怎么找到内心的安宁甚至幸福,路径总归是差不多的。
我记得一个比喻,大概是《重来》里面的:
在___岁之前(具体数字我不记得了,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填上自己的数字),你觉得人生是一个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上坡路。终于有一天,你发现你站在了山顶,前方是绵延向前的下坡路,尽头虽远,却清晰可见。
空格上的数字,大概就是所谓的中年。这种站在山顶上的孤独与恐惧,大概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
所幸随着“流体智力”的衰退,“晶体智力”是可以逐渐增加的。前者可以理解为基于生理的认知能力,后者其实就是基于经验的人生智慧。
《觉醒》的可读性要强过生涩的《重来》,毕竟后者是一本哲学书。(不过翻开书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本就是积极改善自身的一种尝试,看不大懂也一定会有所得。)
《觉醒》写得很直白,没有阅读门槛。直接告诉读者:我们来一起探讨如何在职业下行期,发展出你的第二曲线,利用好你的晶体智力,实现职业转型。
作者也举了一些成功转型的例子,比如脑子不再灵光的研究者,成为了非常成功的教师;巴赫转为专心于音乐教育与支持孩子的事业,成就了他幸福的晚年……诸如此类。
但这本书更多的是想让读者照顾好自己的内心世界,而非督促大家找到另一条谋生之路。这也让它有了更强的可看性。
其实我总结答案就是“向内索求”。前半生忙着爬坡,无暇顾及身边的事物,眼中只有那个模模糊糊、高高在上的目标。等意识到来日并非方长,终点就在不远处,才开始珍惜眼下的时光。
下坡路其实更适合看风景。相比于上坡的费劲,下坡应该更轻松、愉快。
作者给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比如,摆脱对功名利禄的上瘾。也不要再“自我物化”(从收入、地位、外形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声望和成功会刺激多巴胺,这会令人上瘾,让你无法停下脚步(大脑永远不会停在满足状态很长时间,这解释了快乐不会持久——虽然“永不满足”这件事可能具有进化上的意义)。
还有,正视死亡和衰退。唯有正视,才能战胜恐惧。比如佛教里的“死亡正念”。
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老生常谈——对幸福感影响最深的,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
古印度的“四行期”,将人生分为4个阶段:
1.梵行期:以学习为中心的青少年时期。
2.家住期:成年人发展事业、积累财富、经营家庭的时期,这也是容易被世俗羁绊、不断自我物化、永不满足的阶段。
3.林栖期:这个词来自梵语:“归隐”和“进入山林”。开始更多地专注于灵性和内心世界。这应该是作者所谓的应该转型的时期了。
4.遁世期:彻底超脱世俗的阶段。“你知道自己属于自我,你不再属于肉体。”人生最后阶段的目标就是明白生命最深的奥秘。而这只能通过“沉思”才能达到。
这其实是非常理想的四个阶段。我想大多数人大概都没经历过后2个阶段。因为不主动追寻,你就到不了那。
对金钱、权利、快乐的世俗欲望其实是一种本能,来自于大脑边缘的杏仁体。但有时候,我们为了得到幸福,必须与本能作斗争。大自然母亲并不在乎你幸不幸福。
据说“中年危机”这个词来自于一位20世纪60年代的精神病学家,而他本人其实并不在意这个理论,在他之后的研究中,他认为这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后来的一些研究中,也证明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会经历危机。
《重来》中有相似的观点:其实“中年危机”的科学性很难被证明,它更多的是一种便于自我表达的社交工具。调查发现,其实中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健康状况超过了年轻人……
对我这种40+的人而言,有一个好消息,2018年达特茅斯和华威大学的学者调查发现:成年人的幸福曲线呈U型,曲线高开于成年早期,平均在46降到最低点,在老年回升得更高。我掐指一算,就快触底反弹了。
而U型的秘密在于,年轻人往往对未来有着过高的预期,因此在中年迎来失望的谷底;而同一个人,可能又会过低地预估老年的生活质量——所以幸福的关键,在于管理预期。
幸福的秘密还在于真真切切地活在当下。相比于“工具价值”(作为手段存在的时期,比如赚钱、看牙医),“终极价值”(本身就是目的)也很重要。就像常常说的,“现在”不应该完全成为通往未来的手段。现在本身就是目的。
预防中年危机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在你的生活中,具有存在主义价值的活动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是这些没有什么用的事情,让生活更值得过。兴趣爱好、无聊的消遣远比想象的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