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走在人群里,与大家谈天说地;还是独自一人待着,看人来人往,云卷云舒呢?
或许,有的人喜欢前者,有的人喜欢后者,还有的人两者都喜欢。
也有一些人喜欢后者,但担心被人说不合群,而强迫自己去融入人群。
可当我们全面去认识独处后,就会发现独处与社交并不矛盾,也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小伙伴安说:“社交让我们找到在社会中位置和存在感,独处让我们自己和自己对话,发现和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
当我们破除对独处的恐惧时,就能享受独处。我也收集了一些独处的小故事,想与你分享~
01
社交和独处,是获取能量的不同形式
分享人/安
小伙伴安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人,会自己写作业,帮家里人做点家务。
但她从初中开始就住校,基本上都是跟同学们一起上下课、吃饭、睡觉,很少有独处的时间。
工作以后,从宿舍搬出来,才有较多的独处时间,那个时候,下班回家会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或动画片。
如今,有了孩子,他占据了自己大部分时间,但她还是希望能够有单独的时间和空间,看看书、运动或收纳、整理等。
有时候,她也会害怕独处,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害怕别人说自己孤僻、不合群,担心在日后的工作中,会因为自己的独行带来一些不方便。
人是社会性动物,处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会有父母、伴侣、孩子、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等社会关系,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维护。
她说:“社交和独处并不矛盾,它们满足的是不同的需求,是我们获取能量的不同形式。”
她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交和独处的需求也在变化。
以前喜欢热热闹闹的大家在一起,周末约朋友一起吃饭,或安排其他一些活动。
现在喜欢孩子们上学以后的片刻宁静,独自一人去运动,或者看书,去愉悦自己,满足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
接孩子时,在等的过程中,她也会很享受独自待在车里的十来分钟,可以整理一下账单,看看大家的日课,或者听听课。
原来,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只要找到恰当的方式,就能让自己在独处时身心愉悦。
02
我喜欢独处,也崇尚自由
分享人/eddy
小伙伴eddy说,独处并不是一个人单独待着那么简单,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用以理清自己的思绪,或恢复之前消耗掉的能量等。
而她就是一个,喜欢独处,也崇尚自由的人,所以会刻意给自己营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独处环境。
比如,在阳台上,放置一张折叠桌,周末的时候,就打开桌子,放上电脑,冲一杯咖啡,或泡一壶茶,早上和下午空闲的一小时,就在这里学习。
她说:“很享受我这块小小领地里独处的快乐,学习给了我充实的乐趣,咖啡和茶让我心身得到了愉悦。”
她分享过一段,自己独处时的感受。她说:
“此时此刻,先生上班出发了,女儿还在房间睡懒觉,而我因为今天就在家附近的工厂上班,可以晚很多出发,现在正在餐桌前面享受我一个人的独处。
写着日课,喝着咖啡,独处不是精神上的孤立,也不需要强迫自己超聚焦,偶尔的向窗外望望,春天的味道好像在减退,而夏天的味道正在浓郁的扑来。”
她表示,生活上的独处环境还有很多,比如一个人的厨房,一个人在家的日子等等,都是独处时可以营造自己美好生活的环境。
是的,我们要主动给自己营造独处的环境,哪怕只是一个一平方米的小空间。
03
有一个独处空间,真的太美好了
分享人/春风
小伙伴春风说,独处空间就是一个可以自己完全掌控,按照自己意愿来安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能容得下天马行空的思维、自由自在行动的一个空间。
她说,有这样一个空间,真的是太美好了,而她总能找到这样一个空间。
比如,工作的办公室,她在里面放了些自己喜欢看的书,配了一个音箱,
在办公室不外出的时间,除去忙碌的工作之外,她会掩上门,放一点音乐,准备一壶茶,静静坐一会儿,或者读一两首诗,或跟随喜欢的大咖去云游,足不出户地享受一个人的旅行。
晚上陪女儿在小区运动或玩耍时,会慢跑、慢走,或者绕着一棵树转圈圈,再听听书、发发呆,也是非常惬意的独处空间。
每天女儿睡觉后,餐厅的餐桌就是她的独处空间,放上电脑以备学习或者写作之需,旁边会放置一个小小的蓝牙音箱,播放一些喜欢的钢琴或者古筝曲;再者就是泡上一壶淡淡的白茶,一杯一杯慢慢品尝。
独处,指的不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待着,而是在任何情况下,与自己相处的能力。
而在不同的地方,都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时刻,就是独处的一种能力。
或许你会好奇,人为什么要独处呢?
小伙伴弘弘说:“独处能听到更多内心声音,能停下脚步向内看,再向外看。多创造独处的机会,多点耐心向内看。”
她说,有一天休息时,她独自带着电脑去逛图书馆,逛完了就在湖边漫步,吃了午饭,就找到一家咖啡馆坐了一下午。
然后写写停停,内心有源源不断的东西涌出,突然就觉得独处很有意义和收获。
我们生活在一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有很多声音不停地在耳边回荡,有时候会分不清,哪些是外界迷惑你想要的,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就需要独处,好好分辨一下它们。
作者 | 江武墨
编辑 | 江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