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困扰于自己总是被同样的人和事激起情绪,而激起情绪之后的应对也是多年如一日的毫无新意。
愤怒→吐槽→共鸣→茫然
从结果导向来讲,首先情绪所起,人的思维带宽变窄,很容易只能盯着对立和冲突,吐槽之后获得共鸣,觉得自己的愤怒非常有理有据,但最后因为整个流程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情绪的循环与传导,除了浪费在吐槽上的时间、精力和情绪,一无所获,最后难免陷入茫然。
而且由于总跟自己熟悉的人吐槽,总能获得支持和共鸣,于是更觉得自己吐槽有理,抱怨无罪,虽然事件最终没有得到解决,但压力似乎获得了释放。
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人和事,这个固定循环周而复始,苦恼总是同样的苦恼,情绪总是同样的情绪,甚至吐槽对象也是同样的吐槽对象。
最终像草履虫一样依靠应激反应生活,还以为生活本该这样,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固化的机制其实是可以打破的。
看了《谁按了你的情绪按钮》那本书,我才明白情绪只是情绪,只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形成的反应机制,人类从爬虫脑(原始时期具备的)到现在的理智脑,从几亿年的时间维度来看,其实并不久远。
情绪的产生非常正常,情绪本身也仅仅只是情绪,情绪不代表你这个人,甚至是否要产生这种情绪,如果换个视角,想象自己是坐在银河系的边缘看地球上微尘一般的人类,或者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哪怕只是把目光拉到五年十年后,你都只会觉得这件事这个人不值得你花费情绪和时间。
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精力也是有限的,在情绪产生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换个时间线,以旁观者心态来思考,是否要为这件事花费?我们是不是有更美好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人需要我们付出时间精力。
而不是被情绪裹挟。
那么我懂得了这些情绪产生的由来和处理办法之后,当我再次遇到同样的事情时,我是如何应对的呢?
说来惭愧,当一种固定的模式使用了十几年或者几年之后,你从认知层面知晓了它本身的逻辑和框架。
但真正要指导生活,落到实处,需要反复应对和不断磨炼,由此才能形成新的反应模式,发生真正的改变。
目前从我知道了一些道理,到现在应对同样的人和场景,我比之前进步的地方在于,我觉察到了自己的固定的模式,开始慢慢地想办法跳出之前的模式,比如尽量把吐槽和抱怨的时间缩减,减少情绪共振。
相信有一天我可以走入更新更适合自己的模式。
这也是阅读的动力源和意义,指导生活,改变自己,苟日新,日日新!
作者简介:李润雨,自由作者,知之而后行,行之而后写~
热衷于接纳自己的阅读精进爱好者~
个人公号:李润雨(lirunyu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