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会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朋友圈,微博,知乎,逛的次数最多,通常一天要浏览好几次,看有没有最新动态更新。
实际上,我手机上的阅读app远远不止常逛的这几个,关于学习的,有网易蜗牛阅读,微信阅读,知识星球。其他阅读app,有今日头条,公众号,简书等等。
原来我每次想要在碎片时间读点什么,都需要从这么多app中做出选择,但我并没有感到选择困难和障碍。我点开朋友圈,是一种毫不费力的状态,我已经将某种选择变成了生活的常态,到了不需要思考的地步了。
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选择,背后却有着相同的原理,那就是让我处在一种熟悉的舒适区,拥有熟悉的安全感。不需要思考,处在一种认知放松的状态。
从当下来看,舒适感可以给我带来短暂的快感,从长远看,当下短暂的快感对未来的成长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第一次开始浏览这些社交app是什么时候呢?我早已经记不清了,只记住了当下的舒适感,再不知不觉培养成了习惯。
这让我想起了自我羊群效应,我排在了我自己之前做过的事情的后面,我已经加入了羊群。做舒适的事情更容易形成习惯,而有难度的,感觉不那么舒服的事情,却不那么容易形成习惯,需要刻意练习才能完成。
比如看到不懂的名词主动去查找资料,主动思考;养成早起的习惯,阅读的习惯;主动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等等。包括选择阅读哪类app,如果我能想到这会影响到我看待事物的视野,会影响到我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我就会下意识的去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做出适度调整和改变,并不是呈现出极端化,以后再也不去浏览这类信息。一个是替代法,去做其他一些高价值的事情来替代,比如读书,尝试新鲜事物,制定目标,来替代原本舒适区的事物。二是可控性,来控制自己无意识的不断刷新社交类信息。三是秩序感,让生活变得有条理有秩序感,每天先去完成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完成一些有必要难度的事情后,再去做有舒适感的事情。
反思完自己的碎片时间阅读,才明白自己的阅读决策原理是在依赖舒适区。看似无意识的选择,背后都有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