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到:“怎么啦,生病了吗?”
“不是,还不是老问题,吃饭呗!这次听说又是介绍的一个什么名医,慕名而去的。”
挂了电话,无比感慨,乐乐和聪聪大小差不多,今年快5岁了,从他们2岁左右我认识开始,经常听到乐乐上医院。乐乐爸爸做生意,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乐乐妈专职在家带娃,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给孩子做,然而孩子就是不太买账,挑食而且“吃不进饭”,于是乐乐妈为孩子吃饭这件事情从此走上了“求医问药”之路,西药不行上中药,中医不行再中西医结合,普通医院不行就上大医院,大医院不行就找“名医”,看样子3年过去了,乐乐吃饭的问题还是没有彻底“治好”,而且经常还听说生病感冒。
都说这是一个父母普遍焦虑的时代,吃饭这件事情上焦虑到如此程度,乐乐妈算一个特例,虽然我知道大多数的父母都没有如此严重,但是经常还是会在小区或者幼儿园这些地方听到家长们在一起讨论:“我家这个孩子吃饭很恼火!”
到底孩子吃饭“恼火”到啥程度我不得而知,是有东西不愿意吃?还是没有吃到家长期望的饭量?吃饭这件事情上,我认为有一种“判断偏差”,什么意思呢?我们在用成人的判断去决定孩子该吃多少。
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很冷!”转换过来叫做“世界上有一种饿叫做你爸觉得你很饿”。
在心理层面上来讲这是父母与孩子边界不清的一种体现。
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正常的家庭,还有孩子会因为吃不饱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吗?如果孩子真的没有“好好吃饭”,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值得我们焦虑?是贫血?长不高?
我一直相信如果孩子处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自己是完全有能力感知自己的冷暖饱足的,因为这是人类通过百万年进化,与生俱来蕴藏在我们天性里的能力。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会变成一项与孩子相处的课题和斗争呢?
往上追溯,我想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农业社会,我们国家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没有发达的工业基础,一直以农业为主导,老百姓完全依靠自己耕种,自给自足,靠天吃饭。解决一个国家的人张嘴吃饭,一直是政府的主要职责——“民以食为天”就是由此而来的。再加上近一百年的动荡,战乱,我们的父母辈出生在50,60年代,很大一部分人经历了贫穷和饥荒,尤其是60年代初的三年饥荒,甚至亲自看过或听过有人被活活饿死这样的惨状,因此对于“吃饭”这件事所产生了非常复杂的心理情感,他们的这些经历是我们这一代人根本无法感受体会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形势转变。我们这一代70,80后,乘着春风长大,物质越来越丰富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不再为吃饭发愁了。我们对饥饿不再有概念,然而我们的父母这一代对饥饿的记忆是永生难忘的。再加之我们又刚刚赶上了计划生育第一批,原来一家人4,5个孩子赛着吃比着吃的乐趣也没有了,竞争感也消失殆尽。中国家庭结构巨变,一大家子围着一个孩子转,特殊历史造就的特殊群体诞生了,我们是中国上下5000年文化里的第一群“独生子女”,30多年改革开放产生的经济红利也全部体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的全部精力和金钱都给予了我们这一代。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同时也是被“过度关注”的第一代人。
过度关注第一点最明显的特点就体现在吃饭上。曾经上一代自然而然的吃饭问题,到了我们这里,就是全家人围追堵截地逼迫,常听到到家长说“追着追着喂”。胃口好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像我这种胃口差的,说起成长中的吃饭这一块,简直就是血泪史啊,从小到大因为吃饭被逼,被打,我到十几岁的时候,我妈的口头禅都是“从小到大挨打都是因为不好好吃饭!”。现在回想,这些打挨得多冤啊!
时光飞逝,我们长大,转眼间也成了父母。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跟上经济的脚步。我们小时候所遭遇的问题直接变成了现在我们孩子的问题,我们直接继承父母的经验,也就继承了他们传递给我们的“吃饭焦虑”,理所应当的认为我们的孩子应当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去吃饭。
更可怕的是我们小时候因为教育方式的不当所遭受的逼迫,甚至暴力,会像植入我们基因的密码一样。
一旦孩子不好好吃饭,我们就开启童年模式,先就会各种威逼利诱,实在不行就开始暴力相向。往往一顿饭吃下来,是大人火冒三丈,孩子委屈哭泣,这样哪里还能好好吃饭?
这些暴力行为的背后,隐藏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和逻辑?
我们的成长经历为我们植入了一种固化的观念——必须要把我给你的饭吃完,如果不吃完,就会身体会不好,会长不高,会容易生病……不管你爱不爱吃,能不能吃,愿不愿意吃,“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就是所有行为背后的逻辑!
“为你好”这句话是可怕的越界,真正的为孩子好是尊重他们的感受!而不是固守自己以往的经验。
难道你没有看到他们被逼吃东西时候的难受表情吗?难道你没有听到孩子说我已经吃饱了吗?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走到一个朋友家,朋友给你端上来一盘榴莲,你闻到那味儿就受不了,头晕,他们不仅不问你喜不喜欢,还一定要求你把这一盘吃完,不吃完不准离开,你想想自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我相信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是热爱生活,热爱食物的,如果有一点挑食,这也是人之长情,谁还没有点爱吃不爱吃的呢?
如果孩子已经对吃饭非常反感,端起碗就愁眉苦脸,我相信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家长长期在对待孩子吃饭问题上采取了不当的方式。
做为家长,我们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再把吃饭看成天大的事,一到吃饭时间,就带着要和孩子上战场的心态,挖空心思考虑怎样要让他们把这一碗全部装到肚子里。孩子能够感受到你传递的能量,你紧张他自然紧张,紧张的状态下能吃好饭吗?
我相信孩子是很聪明并且知道自己饱足的,因为那是人的本能。即使这一顿他没有好好吃完,下一顿一定会认认真真补回来。
我们只需要中途适当地控制零食,不做无谓的担心。从人类的各个身理机能和结构来看,一个正常人饿上1,2顿,身体不会出任何毛病。
不在别的家长孩子面前说自己的孩子吃饭很糟糕,不做负面暗示,多做积极暗示,如在家人面前多表扬——“最近吃饭进步很大,喜欢吃蔬菜了,又长高了”等等。
不做无谓的比较,更不当着孩子说别家的孩子长那么高,那么壮,你吃得这么少长不高。
时代不一样了,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关于孩子吃饭这一古老话题实在不该“小题大做”,做为父母,更不应该只是一味再过度关注孩子的吃和穿。
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关注他们的内在成长变化,越关注他们的哪里,哪里就成长得越好。
与他们相处时,相信他们并且尊重他们的感受,这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
身体力行,做一个不断学习的家长,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方法,孩子一定能够成长得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