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孔子曾云: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应该像某件器物一样,作用仅局限于一个方面。其实,孔夫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人不可狭隘、不可拘泥、不能只看到人生路上的一草一木,而应该敞开胸怀、放开眼界,要有站在高处俯瞰生活的大格局。每个人都会有格局,只是大小不一,作用的方面不同。运用到我们的教育中,就表现为我们的教育目标越是高远,孩子小时候的引导和塑造的过程和方法越重要。
有这么一则故事:三个泥瓦匠在砌墙,一个人走过来,问他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泥瓦匠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我在辛苦地砌墙呢。第二个回答,我们正在建一座高楼。第三个则洋溢着喜悦说,我们正在创造美好生活。
10年过去了,第一个人仍然在做泥瓦匠,第二个人成为了一名工程师,而第三个人则成为建筑公司的老板。
工作本身没有区别,为什么三个人的人生走向却大相径庭?
这就是格局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结局。
邵雍《观物 内篇》中说,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有兆人之人”。我的理解是“一人之人”,即能够自食其力的人,三十而立,需要20至30年的时间,方可成人;“十人之人”,指成年之后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以及双方的父母,这个层级是一个分水岭,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会在这个层级上徘徊;“百人之人”,指能够成为中小企业的负责人、或成为大企业中的部门经理,能够带领一个组织;“千人之人”,能够管理一个企业或成为地方父母官;“万人之人”,能够管理一个上市公司或成为市级领导,“亿人之人”当然能够管理的企业规模更大,例如跨国公司,集团化公司,如果从政,可以做到省级干部以上,是人中翘楚。“兆人之人”即圣人,是造福于人类的人。我们作为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为那个层面的人?能够与人相处,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优点与缺点并存,你要成为十人之人,你就要容下十个人的缺点,并且还要有能力护佑这十人,给这十个人带来收益或者发展的机会。你要成为万人之人,你就能容下上万人的不足,并且还能为这上万人带来收获,满足这上万人千差万别的需求。这就是格局。不同阶层的人,培养过程中的方向和方法一定不相同,阶层越高,培养过程就需要越注重方向和方法的统一,才能实现目标,达到“位育”的目的,不能只定目标,不注重过程中的方法。格局不同的家长,其方法肯定不同。
家长发现孩子的潜质,明确目标后,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如何引导和塑造呢?家长的眼界不同,能抓住的机会多少就不同。如:孩子成为班长或某学科课代表,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使自己成绩名列前茅还能服务好班集体?如何协助好老师各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将来成为“十人之人、百人之人”的教育机会。家长应该学会抓住机会,可往往机会在眼前,家长却看不见,为什么呢?因为家长的格局不够。
不是学历越高、知识越多的家长,格局就越高。“格局”一词出自宋蔡绦《铁围山丛谈》,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一样,所以说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样。一个人的格局和他的胆量、智慧、使命感、见识、爱心、责任心和眼光有关。“寒门也能出贵子”,为什么呢?也许寒门之子的父母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但他们具备生活的智慧,不畏艰辛的胆量,虽贫困但有善心,虽一字不识,但鼓励孩子勤学好问,这就是寒门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格局影响。
让别人舒适的程度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能让50个同学信赖,愿意相处交流,就是一个合格的班干部;能让上万人生活舒适、美满,就是一位管理者或领导。
格局不同,面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就不同。测试一下,当你和一位不认识的人被困在一个山洞中,生命濒临垂危,面前出现了一杯水,谁喝下这杯水,谁就可以活命,如果分开一人一半,就都会死掉。这时怎么办?第一种人,自己抢先把杯子中的水喝了,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第二种人,让给对方喝,体现出高贵的人性;第三种人,两个人冷静地坐下分析,谁喝下这杯水,能够生存下去的机会更大;第四种人,抢,谁厉害谁喝;第五种人,看见这杯救命的水,就和没有看见一样,超越了生死的境界,连喝水的念头,从一开始就没有产生过。听完测试内容,你会选择做哪一种人?最真实的心境体现出一个人的格局。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展现出的生活态度将影响孩子未来的眼界。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身体健康,一身荣获无数奖项。2019年荣获国家“改革先锋”奖,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该奖项获得者全国一共100位,都是为祖国改革开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同年于漪老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获得“人民教育家”称号。两次获奖都由习主席亲自颁奖。我有幸在几十年来得到老人家的教诲,在工作上老人家给予我很多支持。于漪老师常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短短一句话表达出“做教师”是目标,是恒心,是“常数”;“学做教师”是追求事业的态度、是格局,正是这样的格局,使得老人家成为全国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楷模。
于漪老师工作中的故事很多,这里讲述两个小故事。周杰伦的歌曲前几年非常流行,于漪老师发现学生们都在传唱,这让她百思不得其解,周杰伦的歌曲连歌词都听不清楚,为什么学生们还这样喜欢,为了能与学生有共同语言,老人家也购买CD来听,反复听过后发现,周杰伦的歌曲有一种自言自语的叙述感,像是内心心声的自我倾诉。再联想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放学回家之后,家长不在家,没人和自己一起玩,只能和玩具、布娃娃等说话,嘟嘟囔囔说的过程,其实是在排解内心的孤独。而听周杰伦的歌曲,能找到这种感觉,故此,学生们才会传唱。老人家用同理心去体谅学生的行为,为了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于漪老师也学唱周杰伦的歌,这样的老师能不深受学生们欢迎吗?前面讲过和孩子沟通时要使用“降阶思维”,要走进孩子内心,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能够明白的语言沟通。老人家虽然不理解不喜欢,但是不曾以个人喜恶强加给学生,而是设身处地的去尝试去了解,这更是一种格局。
18年该书稿刚刚完成,我去上海拜访于漪老师,想请老人家提提改进建议,老人家翻看稿件后跟我说“正好有一家出版社和我约稿要出书,我拿给你看看”。她从书桌上拿出厚厚的一沓红条纹稿纸,我双手捧读,钢笔手写,文字工整、漂亮。老人家说“到今天写了20多万字了,我一个字也没有修改过”。当时我十分震惊,这是什么样的文字功底才能做到,我瞬间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在教育研究上,常人写一篇文章,反复修改,查阅资料,最终能够让自己满意,而眼前的这位老人几十万字的文章,一个字都没有修改过,老人家耄耋之年,亲手撰写,身体力行,教育的智慧和高度是一笔一划练出来的。经过岁月锤炼与经验磨砺后的格局眼界、在专业上体现出来的严谨缜密,是我们年轻人一生都学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