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总是发完朋友圈没有多久就选择删除。有时候,也会对自己的这一迷惑行为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一次又一次地在朋友圈那个地方,悄悄留下些什么,然后又悄悄溜走呢?
不知道在你眼里朋友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我在朋友圈见过各种各样的动态,亦如晒自拍与风景、偶有所得的一两句感悟、投票链接、广告宣传、微商等等。
谈起朋友圈,过去我好像一直是第一种,偶尔也会是第二种,分享近来的日常,和很多九五后女孩一般,我喜欢发朋友圈,自拍,还有一些特别喜欢的风景照片。
而现在,渐渐地,我好像淡忘了这里,再也没有了往日分享的热情,也许并不是不再喜欢分享,更多地,而是有了一些顾虑。
朋友圈可见范围,我设置成了仅三天可见。
上学期,在一次选修课上,老师和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些把朋友圈设置成仅三天可见的人一定是不阳光的人。
记得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猛然抬头,仿佛说的那些人中就会有一个我。必须承认,我确实一个不太乐观的人。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叫做《朋友圈为什么要设置成三天可见》,在开头部分有这样一个设问句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因为朋友圈已经不是一开始那个朋友圈。
就我而言,最初在一个简简单单的圈子里,只有家人,朋友和同学,保持着一分活泼的心态,“肆意”在那里分享着一点点的快乐,但或许微不足道。
如今,不知怎的,开始惧怕起了朋友圈这个地方,也深感它不再像从前那么纯粹。
有时候,我真的很想让别人了解我,所以我喜欢分享着我的生活,但每每分享过后,又开始后悔着。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条动态也确实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但在这份看法中,其实隐藏的是对于我个人的看法罢了。
这样又开始忧虑着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
或许正是因此,我慢慢养成了一个发完朋友圈没多久就选择删除的原因。
小时候的交际圈中,印象里,我好像一直在封闭着自己,我害怕别人了解我,担忧她们是否会喜欢这样一个我,然后会不会再同我做朋友?
可能正是这样的心态导致从幼年开始,我的朋友便不是很多,但真正的朋友或许是打开心扉才可以拥有的,而那时候,我却不懂得。
等到长大之后,也庆幸曾经遇见过一群人,带我体验过欣喜与欢乐。可悲的是,多年过后,我们也慢慢失去了联系。
千与千寻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我害怕别人了解我,害怕不是别人眼中那个最好的模样,害怕吵闹与矛盾,也害怕不告而别和不再联系,因此也慢慢将自己封闭得更紧。
阳光依旧,万物可爱。
最后,还是希望自己可以试着打开心扉,让别人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我。